我知道了
“博物馆+”大思政,博古通今有知有趣

本报记者 张玫莹 通讯员 孙 堃

图为无锡南湖小学同学收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回信。

图为扬州育才实验学校“小锦帆”志愿者在大运河博物馆作讲解。

图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图为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同学展示中草药标本。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大运河博物馆里活跃着一群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红领巾的身影。他们胸挂“小锦帆”志愿者服务证,身穿志愿者马甲,在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引导和讲解。近年来,江苏各地中小学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新路径,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并通过馆校合作开展跨学科融合项目,让同学们体验沉浸式思政课堂。

1.馆校合作,“红船思政”注入新活力

“南湖革命纪念馆给我们回信啦!”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无锡市南湖小学五(4)班“红船”中队的同学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在“红船·行创邮局”活动中绘制党史创意邮票,在“红船·微讲坛”上分享党史故事……无锡市南湖小学打造“红船”党建特色项目,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老师带领同学们在课堂内外学习党的光辉历史。

参观无锡第一支部党建基地时,“红船”中队的同学们了解到,现在嘉兴南湖上停泊的红船,是中共“一大”会议船的复制船。1959年,无锡的三位造船工匠曾赴嘉兴船厂,参与了这艘纪念船的仿制和复原工作。了解了家乡和南湖红船的这段渊源,同学们更加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动笔给南湖革命纪念馆写信,分享自己在参与“红船”系列活动时所了解的党史知识和汲取的精神养分。

很快,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吴建华就给同学们回了信。馆长伯伯勉励“红船”中队和南湖小学的同学们,要心怀“首创”之志,敢于突破创新,做勇敢追梦的探索者;要秉持“奋斗”之姿,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做执着的逐梦人;要践行“奉献”之心,胸怀大爱,做有担当的圆梦人。

“我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馆长伯伯还邀请我们到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呢!”……馆长伯伯的回信,给了同学们极大的鼓舞。这次馆校合作,让红船精神在同学们心中扎根,也为学校的“红船”思政注入了新的活力。

2.跨学科,“运河思政”涵养家国情

“Welcome to China Grand Canal Museum!”瞧,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2021级10班程艺馨正通过视频,用英语向大家介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馆藏展品——杭州织造臣书正款宝蓝色寿字纹织金缎。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育才实验学校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馆校合作跨学科融合项目——“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

2023年以来,学校相继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瘦西湖风景区导游服务部等部门、单位签署馆校合作协议,为学校的“运河思政”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在校内,各学科结合学科课程,开展“运河思政”主题实践。同学们在“千年运河 运河千‘廉’”主题教育中,感悟家乡的廉洁文化;在“寻找运河边的‘扬州八怪’”活动中,了解运河名人身上的扬州精神;在“忆红色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活动中,传承运河红色基因。音乐课上,老师带领大家通过歌曲、戏曲作品领略运河雅韵;美术课上,老师将大运河博物馆中的青花瓷、青铜器等藏品带进课堂,让同学们通过画笔展现馆藏之美。

在校外,学校“种子教师”与中运博社会服务部的社教专员共同研发“双师社教”课程。《用数学思维创先锋作品》《水工建筑显奇途科学探究真有趣》等形式多样的双师课堂,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推动运河文化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学校还培训了一批批“瘦西湖小小讲述者”、“育实·家乡风物”推荐官,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涵养家国情怀。

3.校园博物馆,打造思政新阵地

除了进行馆校合作,江苏许多学校还在校园里建立特色博物馆,让校园博物馆成为常态化开展思政课的新阵地。

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一座“延陵春秋历史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校园里,这里收藏了淹城出土的300多件珍贵文物。学校将馆藏珍贵文物开发为《春秋文物鉴赏》《家书传情》《常武历史名人寻踪》等校本课程,让同学们在鉴赏中识史明理,在追寻中坚定信仰。“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而是让博物馆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精神成长中。”学校负责人介绍,在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还会通过讲解、创作、演绎等形式参与其中,提升文化认同与使命感。

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校园里有一座“会发芽”的校园博物馆——“中药种子校园博物馆”。最近,博物馆又迎来了新“成员”——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捐赠的65件中草药标本。这些形态各异的中草药标本不仅是展品,更是同学们触摸传统医学的“钥匙”。通过观察种子的纹理、了解药材的功效,同学们能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医药的神奇魅力,在心里悄悄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学校还将把这些标本融入科学课、劳动课、思政课,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认识“会治病的植物”,让课本里的知识“落地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