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经过40多年、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终于围绕“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编织出一道长达3000多公里的“绿色围脖”!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的阶段性胜利,更是绘制青绿中国画卷中浓墨重彩之笔。
为什么给沙漠编织“围脖”?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其边缘总长度3046公里,从空中俯瞰,宛如一头黄色巨兽,匍匐在中国西北部,吞噬着周边的生机。
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受风向影响,逐步南移,流动沙丘吞噬城镇,留下了尼雅、丹丹乌里克、阿克色皮力等古城遗址,它们曾经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更提醒着世人要代代接力确保沙源不扩散,筑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道保卫家园的绿色屏障。
而这项沙漠锁边工程,就是要通过人工干预,将沙漠边缘牢牢“锁住”,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编织一条绿色的“围脖”,在沙漠与绿洲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
锁住沙漠有多难?
大,是“锁住”茫茫沙海的头号难题。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的总和。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相当于约10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
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让造林种草难上加难。这里多年以来平均年降水量为10毫米到80毫米,这让固沙植物难以生存。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粒径小,白天太阳暴晒以后地表温度非常高,从西边进来的冷空气和东北方向进来的空气极易形成空气对流,就会形成风,从而引发沙尘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大风速可达8级以上。沙漠地表因风蚀形成不同样貌的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线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鱼鳞状沙丘群等,类型复杂多样。
“三绝招”令沙漠降服
一、“魔方”固沙
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草方格被称为中国人的治沙“魔方”,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
二、光伏稳沙
在沙漠地区建设光伏设施,巨大的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下的土地用草方格和生物植灌,将沙土固定在地表,实现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生态修复,有的板间还可以养鸡养羊。这些措施统筹应用,形成一条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三、生物治沙
利用种草、植灌,还有生物结皮等生物方式来进行防沙治沙。种植适合沙漠环境的植被,如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植物。这些植物具有强大的根系,能够牢牢抓住沙地,防止风沙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