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以手为言 爱在掌中

本报记者 李 彤

“原来手语也有方言!”10月19日,在南京市手语博物馆,南京市凤游寺小学的倪雨茉同学围着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聋人手语草图》发出这样的感叹。讲解员阿姨介绍说:“这套书奠定了我国通用手语的基础。在此之前,我国的手语也有各地‘方言’,不同地域的听障人士之间难以交流。从这套书开始,全国才逐渐形成手语‘普通话’。”

参观中,倪雨茉了解到,南京手语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服务听障人士的专题性博物馆,藏有各类资料4000多件,包含手语书籍、手语照片、手语光盘、手语邮票等,展现了手语在听障人士沟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市莫愁新寓小学的严昇注意到展厅里还有美国、欧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手语介绍,“看来手语不仅有‘方言’,还有‘外语’,如果能够把全世界的手语都统一成‘世界语’,世界各国的听障人士交流起来是不是更方便了呢?”

馆中的“爱之手”雕像吸引了众多参观的同学。倪雨茉用手指与雕像的食指一触碰,屏幕上就依次显示几个简单的手语示范:双手上举转动手腕,表示“欢迎”;双手鼓掌,两个拇指向前顿两下,表示“喝彩”;拇指向前弯动两下,这是在表示“感谢”。倪雨茉很快就学会了三个最常用的手语问候语。从展厅张贴着的手语歌谱中,倪雨茉第一次了解到国歌也能用手语来“唱”。

“今天天气真好!”南京成贤街小学的詹承浩对着一块大屏幕大声说道,很快屏幕上的小姐姐就将这句话翻译成手语演示出来。这是博物馆中的高科技“手语数字人”,它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能实时将参观者说的话“翻译”成手语。詹承浩高兴地说:“有了这个数字人,我们能零基础学手语,与听障人士展开交流了!”

博物馆里的一间小教室,完整再现了新中国第一所聋人学校的课堂教学手语的场景,学生们学习手语时的专注神态,让参观的同学们感受到听障人士渴望与他人交流、融入社会的迫切心情。“虽然我们生活在有声有色的世界里,但也不能忽视身边的听障人士。通过这次参观,我想号召更多人加入关注、爱护听障人士的队伍,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温暖!”严昇跟同学们想要发起建立校内手语兴趣小组,学会这门“语言”后,去特殊学校开展交流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