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丈量”运河, 探秘家乡“甜”之源

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罗 伟 周欣怡

无锡人对甜的喜爱远近闻名。“美食家”汪曾祺曾在《五味》里写道:“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可无锡本帮菜为什么偏甜呢?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五(1)班陶宥希在学校校本课程《运河读本》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古代制糖工艺复杂,运输困难,糖成为奢侈品。而大运河绕无锡城而过,水运的便利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嗜甜,其实是古人在悄悄‘炫富’。”——陶宥希这才恍然大悟。

校本上的描述激发了同学们对运河文化的浓厚兴趣,大家决定利用节假日用脚步丈量运河,感受大运河为家乡带来的繁荣与活力。

无锡的“甜”,不仅是当地经济繁荣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繁荣的见证。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一大批民族工商业家在无锡运河畔建立工厂,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在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五(3)班吴昀谦和小伙伴们透过古老的纺织机、织布机以及一份份文字介绍,了解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起源、发展和繁荣。其中,荣德生的故事让吴昀谦印象最深。荣德生身处国家动荡的年代,当时国内纺织业几乎被外国资本完全垄断,他决心创立纺织厂,维护国家利益。国外资本降低价格、提高关税,试图将荣德生的纺织厂扼杀在摇篮之中。“但荣德生并没有被吓倒,他带领工人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最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吴昀谦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一名新时代小学生,我要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储蓄‘能量’。”

荣德生的爱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对实业的执着追求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上。荣德生说过,他办企业赚钱,不是为了个人享福,而是致力于为社会造福。于是他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创办学校……为无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荣氏兄弟在无锡城乡修筑的道路有40多公里,通惠路、开原路(今梁溪路)到现在还是无锡的交通要道,这让五(2)班张一途对荣德生更加敬佩。

运河不仅是无锡人甜蜜生活的源泉,更涵养了无锡人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张一途说:“作为无锡学子,我们应该传承先辈精神,践行自己的爱国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