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读懂《镜花缘》映射的世界

本报记者 李 彤 通讯员 周 桐 徐家军

在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东大街,坐落着一座徽派院落,青砖黛瓦间沉淀着古朴气息。200多年前,清代文人李汝珍在这里写出了古典名著《镜花缘》,如今这里已被开辟为李汝珍纪念馆,向各地游客介绍这位清代文人与《镜花缘》的点点滴滴。而对于早已熟读《镜花缘》的板浦镇苏光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来说,在这里能了解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

纪念馆由门厅、主展厅和修缮后的故居三部分组成,院内古木参天,石阶上斑驳的光影仿佛仍映照着李汝珍伏案著书的身影。院中一棵数百年的皂角树,据说是当年李汝珍亲手种下,如今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依照历史真实复原的起居室里,雕花木床、线装书案与一方砚台,将200年前的文人生活场景具象化。讲解员告诉同学们:“大家看这书桌上的油灯,李汝珍正是在这样的微光下,用20年时间写出100回的《镜花缘》。”

同学们步入“松石堂”,映入眼帘的是展柜内陈列着的从清代木刻本到现代精装本的各种《镜花缘》中外版本,包括罕见的英、法、日译本。六(10)班杨扬指着玻璃柜中一本泛黄的同治年间《李氏音鉴》惊呼:“原来李爷爷不仅写小说,还研究过古代的拼音!”

纪念馆特别设置的“廉洁文化展区”成为德育课堂。李汝珍一生清廉,宁可辞官归隐,躲在小院写二十年的书,也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他把世间种种,化为《镜花缘》中的奇妙世界。六(2)班周锦泽对《镜花缘》里的情节非常熟悉:“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书里主人公在历险过程中看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国,例如以脚下的云色辨忠奸的大人国,国民终日劳碌的劳民国,只认衣服不认人的两面国……参观了李汝珍纪念馆,我才明白原来他在书中所写都是在映射当时的社会现象。”

纪念馆的院墙上,“镜花水月”四个大字道尽了主人远离俗世的心境,也成为《镜花缘》一书的独特总结。这里已成为板浦孩子乡土教育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