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做“折翼天使”的“助飞者”

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徐 浩

图为陈海鸿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掐丝要贴紧,手轻了线条会歪,重了铜丝会断……”每周一到周四下午,在响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掐丝珐琅画教室里,总能看到陈海鸿老师弯腰在学生桌前指导他们的身影。社团里的学生都是有听力障碍的孩子,陈老师一边打手语,一边轻轻握住他们的手,带他们一遍遍感受手上的力道。一节课下来,她要在教室里走几十个来回。

1999年,陈海鸿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到响水县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一干就是26年。刚参加工作时,陈海鸿满怀激情,但现实很快就让她感到挫败,“特教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老师们要花上十倍、百倍的耐心去教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我刚工作时几度想要退缩,但是看见孩子们清澈的眼睛,我知道必须坚持下去,这既是责任,也是使命。”教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小张认“妈”字时,陈海鸿每天拿着卡片,凑到他眼前,一字一句地对口型,两个多月里,她每天重复上百遍。当小张终于能够给奶奶指读课本上的字时,奶奶泣不成声。那一刻,陈海鸿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特殊教育的难,远不止教学。她常说:“没有爱,做不了老师,更做不了特教老师。”学校里大多是住校生,很多孩子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掌握,陈海鸿便成了他们的“妈妈”,当班主任时,她要等到孩子们都睡下后,检查蚊帐有没有掖好,才回家。有一次学生成凤生病请假在家,陈海鸿驱车很远专程来看她。“陈老师一看到我,立刻把我搂过来,问我感觉好点了吗?”成凤用手语“说”:“那个场景,我一想就觉得暖。她连周末陪自己孩子的时间都省下来照顾我们,我真的特别感动。”

随着时间推移,陈海鸿对“爱”的理解也在深化。她意识到,除了生活上的照顾,更要教会孩子们生活技能,让他们未来能够自食其力。2020年5月,作为家族第五代景泰蓝制作传承人,陈海鸿的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申遗成功。她立即将非遗项目引进校园,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但一开始,困难比想象中多得多。掐丝珐琅制作工序复杂,很多学生练了几天就想放弃。陈海鸿没有灰心,她办小展览、跟学生聊天,了解每个人的兴趣。学生思敏手部控制能力不太好,一度想退出。陈海鸿发现她对颜色特别敏感,就带她去公园看花、看飞鸟,启发她创作。思敏回家后创作了《我家的五只猫》。当陈海鸿在全班夸赞这幅作品时,她第一次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现在即便升入高中,思敏还总想起那段学珐琅画的日子,“是陈老师让我知道,我也能做出好看的东西。”

如今,掐丝珐琅画课已经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陈海鸿指导听障学生制作的《龙腾盛世》在华东六省一市的残疾人文创作品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她说:“比起复制手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相信,我能行。”陈海鸿的双手因长期示范掐丝,留下了不少茧子和细小划痕。但她仍然坚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有人问她,做特教这么累图什么?她笑着说:“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孩子们开心地笑、一点点进步,我就又有劲了。我愿永远做他们成长路上‘陪跑的人’,用爱与坚持,点亮前方的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