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春秋时期,一次晋国打了胜仗,晋悼公赏赐功臣魏绛,魏绛劝告他说:“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要想着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书经》上有句话叫作:‘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深受感动。自此,晋悼公对魏绛愈加敬重了。
“居安思危”是指即使处在安定的环境中,也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和祸害。历史上,许多开明有为的君主往往具有高度的危机意识。唐太宗一次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们国家和平安宁,这真是千古难遇的好事!但我害怕这种情况不能持久,所以一天比一天小心谨慎。我很希望你们经常向我进谏啊!”魏征回答说:“我为陛下具有居安思危的想法感到喜悦。”为此,魏征专门撰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主张当政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样才能“永保无疆之休”。
中国古代贤哲认为:否(pǐ),泰之所依;危,安之所居;乱,治之所依。否泰、安危、治乱互为一体,相辅相成。这是警醒后人:只有确立安不忘危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