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丽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她在上海沦陷、英法租界成为“孤岛”的情况下,不顾日伪特务威胁,组织开展各类救亡活动,支援新四军等抗日部队,后遭汪伪特务枪杀。
寻找抗日救亡的良方
茅丽瑛幼时丧父,随母亲从杭州来到上海后就读于向明初级中学。她曾对同窗好友说:国家内忧外患,我将学习法律,为乱世寻一剂“治世良方”。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中共地下党发起成立“江海关华员战时服务团”,茅丽瑛担任慰劳组负责人,带领慰劳组到红十字医院、太和医院、小沙渡培成女校等临时收容点慰问伤兵和难民。
三个月后,国民党军队被迫撤退,上海因英法租界的原因沦为日占区中的“孤岛”,茅丽瑛计划参加去南方宣传抗日的“江海关同人救亡长征团”,这个行动一开始被母亲阻止。11月26日,在“长征团”出发前一天的欢送会上,茅丽瑛被团员们慷慨激昂的誓词所打动。第二天,她拿着行李匆匆追上同伴,令大家大吃一惊。“我爱我的母亲,我也爱我的祖国!危难中的祖国,更需要我们年轻人的热血去挽救呢!我母亲老了,她只有我一个女儿,我们平时是相依为命的,但现在不同了,我要为祖国尽最大的力!”这番话被同伴记录下来,发表在她牺牲后的悼念文章里流传至今。
战斗在“孤岛”的“地下玫瑰”
“长征团”到达广州后,茅丽瑛萌生了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想法,可这时她收到母亲病重的电报。正在广州任《救亡日报》总编的夏衍,鼓励她回上海后寻找党组织,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初,回到上海不久的茅丽瑛与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按照党的要求,她参与筹备了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简称“职妇”)。5月,“职妇”宣告成立,茅丽瑛当选主席。
“职妇”成立后创办了《职妇》杂志,创刊号扉页上载有茅丽瑛的题词:“我们要有热的血,冷的头脑,积极的精神,战斗的意志。我们要随时地反省,不断地努力克服弱点,那么在未来的新中国里,才配得上称做新的女性。”
经过宣传发动,五百余名来自银行、邮电、医院、学校等行业的职业女性先后成为“职妇”会员。茅丽瑛巧妙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将抗日救亡与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办了国语班、英语会话班、会计班、文秘班等。“职妇”还组建了“职妇剧团”,邀请文艺界名人开讲座、辅导排练,演出《阿Q正传》等。这些话剧为凝聚人心、激发人们抗日爱国热情起到积极作用。
为抗日至死无憾
1939年,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面临严重物资匮乏。“职妇”党支部根据党的指示,决定在全市发动慈善“义卖”活动,为新四军募集寒衣,同时也为难民募集救济金。7月间,“孤岛”内到处张贴着醒目的“义卖”海报,“职妇”会员走街串巷向社会广泛募集物品。上海广大市民热烈响应,掀起了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战的热潮。这时,茅丽瑛收到了附有子弹的恐吓信。但她淡定地说:“除了工作,我生命中没有可留恋的东西!”
7月14日,市民从报纸、电台闻知义卖消息后,从四面八方涌入“职妇”会所。两名日伪特务冲进现场,粗暴地撕下标语,将物品摔在地上,后被愤怒的群众抓获。
12月12日晚,茅丽瑛在“职妇”开会讨论音乐义卖会筹备工作后回家路上,被潜伏的两个特务连开三枪,倒在血泊中。
弥留之际,茅丽瑛对同伴们说:“别为我悲伤,我死而无憾,你们要继续努力!”12月15日,29岁的茅丽瑛永远闭上了眼睛。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上海为10年前殉难的茅丽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陈毅元帅题词:“人民永远纪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