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瑞金路小学四(7)班 魏语涵 指导老师 江 佳
我家住在光华门,从我记事起,就从未见过“光华门”的城门。
小时候,妈妈带我去秦淮河边散步。岸边散落着几处古老的青砖遗迹,我在砖缝里捉过蟋蟀,触摸过青砖粗糙的纹路与星星点点的弹痕,也见过残垣旁绽放的野花,发现石碑上刻着“光华门堡垒遗址”的字样。
暑假,我和好朋友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那道藏了多年的谜题,终于有了答案。
我们在泛黄的文献、刻字的墙砖、复原的模型与现代的影像中,看见了光华门的前世今生:它本是明代南京十三座京城城门之一,最早叫“正阳门”,后改名为“光华门”。
我停在博物馆展柜前,隔着玻璃凝望古城砖,“在1937年的冬天……”讲解员悲愤地为我们讲述那段南京城最沉痛的历史:日军的炸弹疯狂砸向光华门,坚固的瓮城被炸开缺口,砖石纷飞中,守城将士浴血奋战。那是南京保卫战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将士们宁死不屈,可最终,城门还是被攻破了。侵略者就是从这里入城,随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三十万手无寸铁的同胞倒在了血泊里……
我曾以为历史很遥远,远在书本里、博物馆中、纪录片里。原来,我小时候就见过的青砖遗迹,竟是这段血泪历史的碎片。
走出博物馆,阳光明媚,游人穿梭。我们的车经过高大的大报恩寺塔,玻璃外墙反射着蓝天白云,重建后塔的模样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决定——制作模型,重现心中光华门的模样。
我们以修复后的玄武门为原型,用纸板搭建骨架,再用仿砖胶带贴出纹理;朱红色的柱子、深墨绿的瓦片,每一道纹路都要对齐,每一处边角都要压平,上色也反复修改了好几遍。虽然没能复刻复杂的瓮城,但还原了光华门城门的核心部分。
模型做好那天,我们来到光华门堡垒遗址。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白花轻轻放在砖石上,又将模型摆在遗迹旁的石台上,深深地鞠了一躬,敬了礼。模型的不远处,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攥着妈妈的手,在遗址的台阶上一步一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