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飞蛾扑火:错把灯光当月光

成语“飞蛾扑火”出自梁武帝的诗《连珠》:“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意思是用砚台磨出墨汁来行文,用毛笔飞动毫锋来写信。这时笔砚就像飞蛾赴火一样全力以赴,哪怕自身可能毁灭也毫不顾惜。后来人们用成语“飞蛾扑火”比喻自寻绝路,自取灭亡。

作者 尔 雅

配图 于 寒

夏天夜晚,我们常能看到,灯光处有一群群的飞蛾围绕着灯光团团打转,盘旋不已,直至撞死、烧死。

这些飞蛾为什么要扑火呢?原来,各类昆虫都有不同的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的昆虫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有的昆虫是按照温度的高低来认准方向,也有些昆虫常在夜间活动,是利用光照来辨认方向的。飞蛾就是这种“夜行趋光性”的昆虫。它白天躲藏起来,晚上出来活动,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无论怎么飞行、拐弯,它都能依靠月光认准方向,这就叫“天文导航”。

当飞蛾见到灯光以后,往往误认为是“月光”。由于天上的月亮离飞蛾很远,它只要和月亮保持一个固定的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找到飞行的方向。而灯光离飞蛾太近了,飞蛾却仍以原来的方法与光源保持固定的角度,所以一飞就飞过了头。当眼睛内不见了“月光”,又会回过头来,继续寻找光源,直到光源能射入它的眼睛才又向着“月光”飞去。因此,它就会绕着灯光打转,直到投入火中烧死或精疲力竭。

飞蛾的这种“趋光性”,是由头上的一对复眼实现的。这对大大的复眼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组成,有集光和感光的作用,内部与感光细胞和神经相连。飞蛾复眼的视网膜上还有一种很特别的色素,对蓝光、紫光、青光等波段的光源特别敏感。一旦见了这种光,视觉神经就会受到刺激,飞蛾就会不由自主地扑向光源。

利用飞蛾的这种趋光性,人们就在野外安放能发出紫外线的“诱蛾灯”,来诱杀各种危害农林的害虫,让这些“飞蛾”投火,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