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儿童零食怎么选?“避坑指南”来了!

张 琳

近年来,儿童肥胖问题越来越严峻。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已经超过19%。

在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中,商家们拼命打出“无添加”“高钙补脑”等吸引眼球的标签,让不少家长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健康陷阱”。如果大家能掌握一点标签知识,轻松甄别真假“儿童食品”,就能让孩子吃得既营养又安心!

一、新规上线!儿童食品标签有变化

“1+6”营养素强制标注:除了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钠之外,新规还要求必须标注糖和饱和脂肪酸,这两项是孩子超重肥胖的“幕后推手”。

“盐油糖”提醒更醒目:标签上新增提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帮家长一眼锁定重点。

8类常见过敏原必须醒目标注:比如乳制品、花生、蛋类、坚果、大豆等,必须加粗、下划线标出,帮助家长快速识别,防止孩子“吃出危险”。

二、看懂食品标签的“三件宝”

1.看食品名称:要实事求是。

2.看配料表:越短越安心。

配料是按“多少顺序”排列的,越靠前的成分含量越多。

3.看营养成分表:三项重点要盯紧。

像“零糖”“低脂”“低钠”等营养声称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如低脂要求每100克中脂肪含量≤3克(固体)或1.5克(液体),低钠要求每100克中钠含量≤120mg。“无糖”实际上可能只是糖含量低于某个界限(如0.5克/100克),而非绝对没有糖。小贴士:选“低糖、低脂、低钠”的才是对孩子真正友好的食品。

食品标签不仅是食品的“身份证”,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防护墙”。聪明选零食,科学管体重,让孩子的童年多一点营养、少一点负担!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