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彤
通讯员 宗 建
周四下午延时服务时间,徐州市铜山区房山镇新城小学的校园一角,古筝雅韵悠悠传来,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将历史的韵味与孩子们的兴趣交织在一起。古筝弹奏者是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古筝制作非物质文化传人刘保利,他常来新城小学,为古筝社团的孩子们传授古筝知识和技艺。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源于秦而成于唐,被誉为‘众乐之王’……”听了刘老师的介绍,初学古筝的三(1)班晁梦怡,对面前的这件阳光下散发着柔和光泽的乐器充满了好奇。刘老师告诉同学们,古筝的面板多采用桐木,质地疏松,有利于发声共鸣,使琴音清脆明亮。琴弦则有丝弦、金属弦等不同材质,丝弦发音柔和、圆润,金属弦则音色明亮且持久。
五(3)班朱梦婷去年曾到刘老师的古筝加工基地参观,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堆积如山的木料:“刘老师告诉我们,制作古筝的木料非常考究,经过长期研究,他发现我们这里的泡桐木密度小,材质松软,有着良好的共振性,是古筝共振发音面板的优选木料。”
端坐在古筝前,五(3)班夏艺馨稚嫩的脸上透着专注,手指在琴弦上灵动跳跃,《青花瓷》的旋律缓缓流出。那琴音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急促有力,扣人心弦。夏艺馨从二年级开始学古筝,如今已考过六级,“弹奏古筝指法是最难的,右手有托、劈、挑、抹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我才学了一点皮毛,差得还远呢。”
刘保利老师在一旁耐心地指导同学们。他时而俯身倾听,纠正同学们的指法错误;时而亲自示范,用优美娴熟的演奏为同学们展示古筝的魅力。刘保利说:“通过学习古筝,同学们能够练习手指灵活性,增强了手眼协调能力,希望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在孩子们手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