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学织非遗小“蒲包”

本报记者 朱 雯 通讯员 杨宏磊

渐入暮秋,又到了常州市天宁区黄天荡村村民们制作蒲包的时节,这次,他们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瞧,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郑陆实验分校的少先队员们也加入了制作蒲包的行列,参加了由村关工委组织的“千年文明韧如丝”——非遗蒲包制作主题实践活动。

刚走进黄天荡村,大家就被河边成片的蒲草所吸引住,“蒲包就是用这些柔嫩的小草制作的吗?牢不牢呀?”六(5)班程灵域脑袋里冒出了许多小问号。从村民们的讲解中,他了解到,由于地势原因,黄天荡村有许多河塘,河塘里生长着丈余高一厘米宽的蒲草。而将蒲草制作成蒲包,可要经过不少工序呢。“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程灵域介绍道,首先是割蒲、晒蒲,然后经过剔蒲、理蒲、滚蒲,站在石滚砣上反复碾压将蒲草压扁,再把打软的蒲草分出长短,才能开始制作。拿着村民们处理过的蒲草,六(2)班俞彤影忍不住摸了又摸,“经过多道工序的打磨之后,蒲草变得十分有韧劲。”随后,他跟着大家一起编织起来。他蹲在地上双手并用,可小小的蒲草却“不听话”,不一会儿就松散开来。“要以蒲草根为经,梢为纬,两根上、两根下,这样编成斜角花纹。”在村民的指导下,他从头再来,这次他放慢速度,从四角向中心慢慢编起,一边编织一边调整角度让蒲草的经纬始终保持垂直。

“编得好像有点像样子了!”看着俞彤影“渐入佳境”,五(7)班司锦溪也越来越有信心,刚开始将细蒲草搓成绳时,因为技法掌握不好,她一直无法搓出完整的细绳。看到同伴手中渐渐有了雏形的蒲包,她静下心搓了起来,终于为蒲包编上了一个好看的结,“蒲包制作虽然不易,但只要我有耐心、不放弃,就一定能将它编织好。”看着自己制作的蒲包,司锦溪十分开心,还用画笔在蒲包上创作设计卡通图案,引得同学们纷纷围观,“蒲包不仅历史悠久,还轻便、实惠,我要将家乡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拎蒲包成为一种绿色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