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聆听“桥”背后的故事

古淮河静静流淌、大运河通衢南北……作为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淮安境内的桥可真不少。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五(18)班的少先队员们在秋日里组成寻访小队,走一走、看一看家乡那些承载记忆的桥,听一听桥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朱 雯

通讯员 杨 靓

神奇,一桥跨越南北

在寻访的众多桥中,让王瑞钿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附近的古淮河大桥了。刚踏上这座桥,桥梁南北角四根景观柱便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你瞧,每根柱子顶端都傲然挺立着一只金光闪闪的大鸟,它们展开翅膀,仿佛要一飞冲天呢!”王瑞钿和小伙伴们边观察边讨论。在老师的介绍下,他们才知道,这些外形酷似凤凰的大鸟叫“淮鸟”,“‘淮鸟’是淮水边的吉祥鸟,它寓意着我们家乡如淮鸟般展翅翱翔。”沿着桥漫步,细心的盛亦凡发现桥两边栏杆上还刻着“稻穗”、“麦穗”两种图案。“淮安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淮河两岸,既种稻,也种麦,所以,这里才用了‘南稻北麦’的装饰。”王瑞钿对这座桥并不陌生,“它始建于1959年,2017年又进行了改造,和跟桥平行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共同构成了古淮河风光带上的标志性景观。”每天傍晚,妈妈都会带着王瑞钿从大桥散步到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在这里,我不仅可以了解家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还可以一脚跨越南北,多神奇呀!”

厚重,承载历史沧桑

一座北门桥,百年淮安史。在里运河,同学们对历经几百年沧桑的北门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盛亦凡查阅资料发现,这是城区现存历史较长的桥梁之一,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原来只是用数只木船建成的浮桥,直到1932年才改建成桥面可以拉动的“拉桥”。可是没过几年,国民党部队因害怕日军追击,将桥烧毁了。如今,经历战火的北门桥早已重建。“施工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清江浦城墙遗址,进一步印证了淮安悠久的历史。”盛亦凡发现重建后的北门桥与众不同,“它的四个角建有四座古朴典雅的桥亭。”清晨,市民们在桥上悠闲地散步、在亭子里驻足赏景;傍晚,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游客登上画舫,欣赏桨声灯影里的里运河。盛亦凡想将北门桥的美景画下来,“它不但见证了悠久的运河历史,更见证了淮安在新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致敬,追寻红色记忆

桥是通道,也是记忆和名片。在寻访中,李晨予发现了清江闸上有一座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桥,石碑上“若飞桥”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仿佛向大家讲述着那段红色记忆。1946年,王若飞、叶挺等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途中遭遇空难。为纪念英烈,当时的苏皖边区政府在清江闸旁竖立了“若飞桥”石碑,并将随后建成的木桥命名为“若飞桥”,后来,石碑被国民党军推下清江闸,直到1951年才打捞上来。抚摸着石碑上的文字,李晨予的脑海里浮现出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身影。如今,当年狭窄的木桥已变成了宽阔的钢筋水泥桥,桥下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清江闸,每到节假日都有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李晨予想将“若飞桥”的故事说给每一位游客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铭记革命历史,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