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吕其明:高举“红旗”的人民音乐家

吕其明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他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了《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他创作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至今仍被广为传唱。今年“七一”前夕,他伴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受习总书记颁与他的“七一勋章”。

紧随父亲足迹,把一生交给党

吕其明是革命烈士吕惠生的儿子。作为烈士子女,父亲就是他的一面镜子,也是一盏不灭的明灯。

抗日战争时期,10岁的吕其明随父从军,成为抗战剧团的小演员,跟着剧团下乡巡演。1945年父亲吕惠生的牺牲对吕其明产生了一生不能磨灭的影响。当年8月,小新四军吕其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老乡家里,油灯照耀下,15岁的他向党宣誓,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从那时起,这成为吕其明心中坚定的人生信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身为一名文艺兵,吕其明跟随华东军区文工团进入上海。部队整齐地行进在上海的马路上,同样是黄布军装、粗白布袜子、千层底布鞋,战士们背的是枪,吕其明背的是小提琴。新中国,成就了无数人的梦想,吕其明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交响乐作曲家。

把红色基因化作“音乐密码”

1956年,26岁的吕其明应邀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少时的记忆仿佛都化作画面浮现在吕其明的眼前:在一次行军途中,抗战剧团遇到了日寇,命悬一线。在老百姓的掩护下,吕其明和几位战友藏进了山洞。敌军逼问老乡山上有没有新四军,老乡们坚称没有。难捱的七天七夜之后,吕其明他们获救了。如此“军民鱼水情”,他没齿难忘。“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依据山东南部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只用一天时间,吕其明便写出了这首日后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没有任何华丽的技巧,靠的是作曲家的一颗拳拳之心。

除《红旗颂》等大型管弦乐序曲和交响乐之外,在数十年的电影、电视音乐、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创作中,吕其明陆续为《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焦裕禄》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这些作品如飞翔的百灵,飞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吕其明说,他将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这七十年一起写进其中,“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是我对音乐的最高追求。”

乐由心生,谱写盛世华章

2020年,90岁的吕其明再一次用行动践行了“永远跟党走”的誓言。2020年新冠疫情最严重时,他创作了新作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感佩于电视新闻里的白衣天使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精神的吕其明以电影《白求恩大夫》的音乐为素材,花半年时间打磨和提升,创作出一部17分钟的单乐章随想曲。

2021年春节,当看到中国战胜疫情、完成脱贫攻坚的报道,老人内心激动无比,千百万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了强盛的中国,如今,盛世如他们所愿。“在所有人都庆祝胜利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于是,老人写下了弦乐合奏《祭》。

吕其明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红色音乐家,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最初的誓言:“我是中国共产党员,我愿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