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神奇的“海洋牧场”

董淑亮

 我们常会看到海面上整齐地漂浮着一排排浮球或竹筒,那是渔民进行网箱养殖的“海上田园”。而在看不见的海水下面,人类也在开辟“海洋牧场”。

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墨西哥海湾,一些因各种原因投入海中的废旧汽车意外地引来许多鲷鱼和鲈鱼,有的还是远方来客。这种海洋生态现象,触发了海洋生物学家的灵感,人类开始在海洋上开辟牧场,吸引更多的海洋生物前来“投宿”。
1962年,美国人在菲伊亚岛的外海为鱼儿建造了一座“高楼大厦”——人工鱼礁。三个轮胎一组,500组串连在一起,外加废旧的舢板、小船,使这一海域的鱼儿迅速密集起来,鱼的捕获量大大增加,一些珍贵的鲈鱼也远道而来。
1965年至1975年,日本人在3000多个海域为鱼区建造了78万间鱼“巢”。这些鱼“巢”的建造材料,有的是用废旧树木,有的是报废的钢铁块,有的是水泥砖头,有的是旧轮胎等塑料制品,千差万别,但都成为了海洋生物喜欢光临的栖息地。
法国海洋学家发明了一种“比亚特笼”,这是一种三合土或塑料多层建筑。这种建筑被安置在水下100米左右深的海域,由潜水员通过潜水船等来管理,用管道直接为各种鱼儿投送食物。每一个水下的笼子,都是鱼的“家”。
日本还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海洋牧场”,由三个大型的人工鱼礁构成,周围用金属网、合成纤维网和幕网等三道网隔开,里面放养着真鲷、鹦嘴鱼等。水中有扬声器,会发出特定的声波呼唤鱼儿前来就餐。水中安置了监控器、生物遥测器等,以便更好地监控鱼类的活动情况,万一网破了还可以补救;鱼儿生病了,也可以及时救治。整个“海洋牧场”就像一座水下小城市,鱼儿就是这里的主人。
 “海洋牧场”,对一些濒临枯竭的海洋生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通过人类的辛勤培育,也让海洋生物资源越来越丰富。
 (本栏目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