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烈士生前是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工兵一连五班班长。1965年7月14日,在一次训练中他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2019年,王杰烈士被评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部队熔炉铸造钢铁战士
王杰出生于1942年,比雷锋小两岁。他从小就喜欢听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像革命英雄那样报效祖国。1961年,19岁的王杰如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王杰时刻不忘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晚上,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休息,王杰打开手电筒坚持看书。在行军途中、在医院里,王杰都没有中断过学习,背包里总带着书本。
随着学习的深入,王杰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当其所在部队驻扎在沿海地区时,时任副班长的他经常组织战士们帮助当地群众。每当群众遇到难事,王杰都会主动询问,并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活儿。
王杰善于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战友。一次部队雨中长途行军,时间一长,大家的士气有些低落,王杰就不时地喊口号、说快板,给大家鼓劲加油。中途休息时,王杰还给全班读《愚公移山》,鼓励大家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在日记中,王杰写道:“我们青年人要像疾风中的劲草,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
做雷锋精神的接班者
当学习雷锋的热潮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时,王杰处处以雷锋的标准要求自己。
有一次,王杰的右手被烫伤,但他轻伤不下火线,带伤坚持工作。不能用右手,他就用左手接着干。在王杰看来,“哪怕只有一只手,也要发挥一只手的作用”。
1963年8月,海河流域出现特大洪灾,王杰第一时间递交了抗洪决心书。在抗洪抢险过程中,王杰多次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抢救人民的财产。
在个人生活上,王杰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别说旧衣服了,就是破袜子、破鞋也不舍得扔掉,真正做到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王杰还用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战士们。看到新战士陈建同把破袜子扔了,王杰没有出言训斥,而是把袜子捡回来,教小陈如何补袜子。后来,陈建同每次回忆起这件事,都会感慨地说:“王杰班长帮我补的不只是袜子,更重要的是帮我补上了艰苦朴素的思想课。”
英雄“四问”,精神永存
王杰有一个著名的“王杰四问”,即:“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痛苦?”他经过长期的探索,自己得出了答案,那就是:革命到底就是理想,革命前途就是前途,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
王杰的这“四问四答”,很快就流传了开来,成为无数新战士的座右铭,也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
1965年7月,王杰奉命到江苏邳县张楼公社进行民兵训练,在教大家地雷实爆训练时,有一个民兵不小心碰到了地雷的引线,千钧一发之际,王杰没有后退,而是猛地扑向了地雷,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压住地雷。周围的民兵得救了,王杰却壮烈牺牲了,年仅23岁!
王杰的英雄事迹,为全国人民传颂。毛主席亲笔题词:“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号召大家像学习雷锋一样学习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