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三代人的快乐公益“接力”

本报记者 宁 靖

靖江实验学校二(7)班的张涵韵成长在一个“志愿者之家”,爷爷、爸爸都热心公益事业。家庭的耳濡目染,张涵韵从小就有爱心、好分享,如今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是家里的第三代志愿者。“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是我家的‘家风’,我要把它发扬下去!”张涵韵说。

小涵韵的爷爷张勇是靖江市小关庙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热心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为了丰富附近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张勇将自家的两间房腾出来,建立起小关庙社区“音乐之家”校外辅导站。站内图书墙上的那近万册图书,都是张涵韵的爸爸和爷爷花心思“淘”回来的。张涵韵很喜爱这里的气氛,常邀请她的好朋友到这里看书、学习、钻研难题。爷爷告诉涵韵,把自己的家变成同学们一起学习、休闲的场所,这是把“小家”变“大家”。爷爷的奉献精神感染了张涵韵,让她懂得奉献他人是一种美德。

走进“音乐之家”校外辅导站,门口的多种乐器洋溢着浓厚的音乐气息。张涵韵的爷爷热爱音乐,从小受他的熏陶,涵韵的爸爸张啸虎成了一名专业吉他手。张啸虎策划了一个“微信小喇叭”活动,每半个月进行广播,组织音乐讲座、免费吉他教学等公益活动。张涵韵也能用尤克里里弹唱一些曲目,于是祖孙三人时不时一起到社区、广场演奏,为居民送去欢乐。张涵韵说:“爸爸说,志愿服务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他常鼓励我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时张啸虎去敬老院义演,张涵韵就作为“小啦啦队员”,在台下为老人们送上问候。看到爸爸不计报酬的演出让老人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张涵韵暗下决心,要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爷爷常教育张涵韵:“当看到朋友遇到困难,不能坐视不管,要‘搭把手,出份力’。”爷爷的话在张涵韵心中种下乐于助人的种子。靖江市城中小学一(6)班马俊杰是一名少数民族同学,汉语和拼音基础差,再加上家里不使用汉语交流,导致他转学到靖江后因为交流不畅而沉默寡言。张涵韵决定帮助马俊杰,每天放学后,张涵韵的家里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二年级的她坐在课桌前“辅导”马俊杰做功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马俊杰已能流畅地阅读汉语课本,学习成绩冲到了班级前列。班主任殷老师还发现:“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张涵韵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越来越自信大方。”得到这样的评价,张涵韵十分高兴,“爷爷和爸爸教我多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爸爸和爷爷的行动为大家带去便利和欢笑,我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张涵韵说,爷爷、爸爸开启的这条“志愿者之路”,她打算一直走下去。未来张涵韵计划参与更多校园活动,把自己热情和助人的“家风”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和同学共同谱写一曲欢快的“志愿者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