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胡玉宝
“这件小须鲸骨骼标本,是用2007年4月在南通启东塘芦港捕捞的鲸鱼尸体制作的,全长4.6米……”南通博物苑里,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六(9)班的戴天屹头戴小红帽、身穿志愿者马甲,正热情地为前来参观的人介绍着。
别看戴天屹如今专业范十足,在刚报名志愿者活动时,他的内心是拒绝的。身为数学“小灵通”,戴天屹更偏爱吸收逻辑性强的知识,而讲解员则需要熟记大量历史知识、背诵长篇讲解词,这曾让他“压力山大”。刚上岗时,戴天屹纯粹按背诵的内容来讲述,但总会时不时卡壳,一些游客有点质疑他的讲解能力。后来,在妈妈的引导下,戴天屹加深对文物的了解,重新整理和背诵演讲稿,又反复练习。看到游客因为自己的讲解更了解南通,甚至喜爱上南通时,戴天屹很有满足感。
同样在南通博物苑,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六(9)班的施榕浩通过志愿活动感受到了责任的分量。每位志愿者都有自己的“值班表”,有一次的“排班”与施榕浩的课程辅导相冲突,他选择了志愿者讲解,“志愿服务是一种承诺,我希望将这种责任心以及使命感传递给每一位游客,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最近,这两位小小志愿者又打算拓展新的“领域”——戴天屹发现小区里乱扔垃圾现象很严重,想要带动大家一起捡拾垃圾、改善环境;施榕浩发现家门口的小河急需保护,正努力学习河道保护的相关知识,想要成为一名“小河长”……戴天屹说:“志愿活动不能限定范围,而是要求我们有一种公益的思维,全心全意为他人、为集体和社会着想,才算是真正热爱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