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韩愈: 文以载道 不平则鸣

韩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文道合一”等文学写作理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少年求学苦,为官行路难

 

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拉扯成人。因为身世坎坷,韩愈从小就很懂事,学习十分自觉刻苦,七岁即言出成文,十三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青年时期的韩愈,曾三度进京赶考,但均名落孙山。到第四次考中进士时,他已经二十五岁了。又过了十年时间,韩愈才得到国子监四门博士(国家最高学府的讲官)这一职位。

韩愈做官一直不得意,但在文学上的成就却越来越大,写下了《杂说》《师说》等传诵千古的好文章。在《杂说四》中,他以“伯乐相马”的典故,批评当政者不懂得识用人才,他们埋没、摧残了人才却又哀叹世上没有人才。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已成为精辟的警句和名言。

铁肩担道义,为民著华章

 

韩愈的文章有内容、有深度,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地区遭遇重大旱灾。韩愈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灾区民众流离失所、饿殍遍地,惨不忍睹,而京兆尹李实为了自己的官位和面子,却欺上瞒下、封锁消息,谎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给皇帝写了题为《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奏本,揭露了此事,却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还有一次,韩愈的文章差点给他招来杀身之祸。当时佛教在我国广为传播,朝廷给予寺庙、僧侣不纳税等优惠,百姓中积怨很多。皇帝还兴师动众地令人迎取佛骨,韩愈针对此事写了《谏迎佛骨表》,他说自古以来的帝王,凡长寿的都不供奉佛,供奉佛的大都短命。皇帝读后大为震怒,要处死他。多亏宰相裴度和其他大臣求情,韩愈才侥幸免去一死,被贬到潮州当刺史。

摒华丽词藻,开一代文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兴起了“骈文”之风。这是一种讲究对仗、声律和词藻的文体,追求华丽的词藻,运用的典故晦涩难懂,而文章的内容却很空洞,不知所云。

对这种靡丽、不健康的文风,韩愈非常反感,以他为首的唐代散文家们发起了“古文运动”,力求扭转文风,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实际上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倡创新。韩愈一生写了三百多篇优秀散文,他明确提出了“文道合一”的创作主张,这成为古文运动的核心理论。“文道合一”被后人解释为“文以载道”,而“道”指的是孔孟之道,也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文章的思想性。在他看来,道是主体,是作文的灵魂;文是手段,是宣传道的工具。

韩愈曾四次进入国子监,从博士一直做到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他向青年学子们宣传他的文学主张,倡导古文运动。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一代文学新人成长起来,古文运动的影响也大大扩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