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我有问题孔子
勇气从何而来?

问题:平时常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知道不对,可别人不说,自己也就没有勇气去制止,怕别人笑话。我该怎么办呢?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义”和“勇”的概念,作为儒家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中解说:“义”是符合仁、礼要求;“勇”,就是果敢,勇敢。简单地说,做正确的事,是义;不畏困难,是勇。

道理人人都懂,可要真正做到却不易。制止别人闯红灯,可能会受到辱骂;扶起摔倒的老人,可能被误会是你撞的;帮人抓小偷也许会受伤。总之,要做正确的事,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许多人会觉得既然如此,不做也罢。

但反过来想,正因为不易,才能更彰显出“义”之可贵,“勇”之难得。当所有人还在权衡得失、犹豫不决时,你的“路见不平一声吼”就会成为社会正能量之源,你的人格会在此时升华,你的人生会就此变得更有意义。当然,“勇”并不代表鲁莽,而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勇敢地维护正义,这对我们中小学生尤为重要。

不做不对的事,是为人基本的要求;制止不对的事,则是道德的更高理想。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做到“见义勇为”,但“见义勇为”永远应该是努力的方向。江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