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苏过:用心灵陪伴父亲

编者按:毛主席有诗云: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10月2日,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人们又称重阳节为“老人节”。我国素有孝亲敬老的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代代相传,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同学们,孝敬老人从我做起吧!

苏门第“四”杰——苏过

北宋文坛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为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苏过是“三苏”中成就最高的苏轼的儿子,与其祖、父辈一样才华横溢,只是被其父苏东坡耀眼光环所掩盖,不为人们所熟知。

苏过,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东坡三个儿子当时被称作“三虎”,苏过最小,人称“季虎”;以其最出色,又称“怒虎”;因为他最像东坡,故又有小坡之称。清代赵怀玉有诗称赞说:“几闻艺苑名三世,曾见书林榜四苏。”将苏过评为“三苏”之后的第四“苏”。

陪伴父亲尽心尽力

苏东坡被发配到岭南的落后地区惠州,那时苏过22岁,本该是争取功名的美好时光,但是他毅然打消了这个念头,陪侍年届六十的苏东坡前往惠州。三年后刚刚把妻小接到惠州团聚才一个月,就又随父亲去往海南,再三年后离开海岛,在路途中奔波一年,直到常州苏轼去世。这七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苏过独自一人侍奉苏东坡。

在当时的“蛮荒之地”儋耳时,生活条件极端恶劣,但苏过尽最大努力使父亲生活的质量更好一些,减轻父亲身体和精神的苦恼。

海南没有大米,山芋难以下咽,苏过就绞尽脑汁做出个“玉糁羹”来,虽然材料没有改变,但味道却很好,父亲尝后大为赞赏。儋耳艰苦,苏东坡面临断粮的危险,就异想天开地从古籍里面找出一种“龟息法”尝试“辟谷”,苏过就忍受着辘辘饥肠,陪着父亲练习。

苏过怕父亲寂寞,尽可能做出一些事来消除父亲的孤独。他不时写作诗文,或者大声读书,苏东坡看到听到,比什么都开心。他经常陪父亲出游,父亲感到比陶渊明还惬意。

《志隐》慰老父

苏过就是这样陪伴父亲度过了岭海最为艰难的日子,正是这七年的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纯孝的天性。苏过曾写一篇文章叫《志隐》,其写作初衷在于安慰父亲。苏东坡生性旷达,海南艰苦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影响他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儿子年纪轻轻,本可以比其他年轻人更具优越的条件在社会上追求辉煌,享受儿女情长,现在却不得不陪伴老父亲投身荒岛,这才是苏东坡的心病。苏过至孝而聪颖,他深知自己该做的事不仅仅是伺候父亲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要使父亲的这种心安定下来。《志隐》便是在这种心态下写作的。他显然要告诉父亲,我并没有去追求世俗功名的要求,我的志趣在于优游的隐士生活,现在命运把我带到了孤岛,正好与我的心志暗合,这不是天大的幸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