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永不消逝!我在“声音”里触摸历史

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五(4)班 李佳谦

(小记者证编号 J242923)

指导老师 余佳岭 柏 雪

“各位听众,这里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我的手握住话筒,耳边仿佛响起了穿越时空的电波声。作为南京市凤凰街道关工委老少同台节目《永不消逝的声音》的小演员,我和老艺术家们站在鼓楼区少年宫的舞台上,用声音搭建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得知要扮演“小播音员”时,我捧着剧本直发愁:“1940年的延安到底有多冷?”“为什么炭火微弱还要坚持广播?”直到情景剧中扮演“讲述者”的朱爷爷来和我们一起排练:“孩子,当年播音员阿姨的手指冻得粘在话筒上,可她们的声音从未停过。”他给我们描述当年窑洞的样子,教我们搓手哈气的动作,还翻出抗战时期泛黄的《新华日报》。

活动当天,区少年宫里飘着《长城谣》的歌声。后台候场时,我看见穿长衫的扮演“曾联松”(国旗设计者)的演员正调整领结,下关街道的哥哥姐姐们举着道具枪练习。

突然,灯光暗了下来,轮到我们上场,背景视频里浮现出战地记者抄写广播稿的画面,我的掌心沁出汗珠,我不停地提醒自己:“别紧张,咱们的声音就是历史的接力棒。”

当聚光灯亮起,我仿佛回到了延安王皮湾村。零下30摄氏度的窑洞里,我和“战友们”蜷缩在炭盆旁捧起广播稿;清凉山上,扮演通讯员的我们举着“电报”在“狂风”中奔跑。演到开国大典实况转播时,台下忽然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屏幕放出了真实的录音片段,毛主席的声音让现场的许多爷爷奶奶眼眶湿润。

谢幕时,所有演员手拉手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旁边的演员姐姐轻声说:“你刚才说‘红色精神永不消逝’时,我胳膊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活动结束后,市关工委的爷爷奶奶问我们:“小朋友,现在知道为什么电波里的声音不会消失了吗?”我挺起胸脯大声回答:“因为它永远藏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