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触摸历史,把和平记在心里

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许小娟 杨 冉

在黑白史料前驻足沉思、在拉贝故居用脚步追寻历史……前不久,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六(6)中队的队员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寻访拉贝故居,触摸历史,把和平的种子种在心里。

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昏暗的灯光下,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万人坑”中的累累白骨、一张张记录着日军暴行的照片……向同学们诉说着88年前那个黑暗的冬天。虽然郭静溪和队员们都在课堂上了解过那段历史,但真正站在这些实物与影像面前,受到的冲击远远超出了书本中的描述。李梓菡说:“300000不是一个数字,而是无数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寻访结束后,郭静溪和队员们回想起电影《南京照相馆》里“守住真相,就是守住希望”这句话,大家也特别想知道还有哪些人在当年守护过真相与希望。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带着追问与敬意走进了拉贝旧居。

拉贝旧居坐落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片梧桐树下,灰白相间的德式小楼爬满青藤,宁静而庄严。李梓菡觉得这里虽然简朴,却透着一股温暖的力量。

屋内展柜里,一本棕色封面的《拉贝日记》复刻本吸引了所有人。讲解员告诉大家,德国人约翰・拉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没有离开,还和国际友人一起设了“国际安全区”,庇护了二十多万中国百姓。他写下的日记,更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李梓菡小声念着日记内容:“‘又一个母亲哭诉女儿被日军带走……我立即带着纳粹袖章前往交涉’,拉贝先生为了保护难民,一次次冒着危险去和日军沟通!虽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但在最黑暗的时刻,选择了善良和勇敢。”

就在同学们围着展柜讨论的时候,一位头发花白的外国爷爷走了过来。“这是约翰・拉贝先生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教授。”翻译的介绍让大家都激动起来。原来当天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教授特意来看看祖父曾经守护过的地方。“托马斯教授看到我们认真地了解那段历史,非常感动。他还在我带的《拉贝日记》上签名,鼓励我们努力学习、珍爱和平。”王贝霖激动地说:“历史从来不是遥远的故事,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幸福。”

寻访结束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自己的感悟。王贝霖觉得,无论是纪念馆还是拉贝故居,都提醒我们要记住历史,“铭记,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不让悲剧再发生。”作为学校红领巾宣讲员,王贝霖计划将看到的、听到的讲给同学们听,让更多人知道和平的珍贵。

李梓菡还计划搜寻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说给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很多人用生命换来的。这次活动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和平像一棵树,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浇灌、去守护。”听着大家的想法,郭静溪忽然明白,原来每个人都能为和平出力!“不管是讲一段历史,读一个英雄故事,还是认真做好身边的小事,都是在守护我们现在的幸福。”

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会带着这份信念,好好学习、茁壮成长,让和平之花永远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