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16年帮教,润物无声

本报记者 李 彤 通讯员 阮丛友 钱忠琴

“谢爷爷,我年后就将进入烹饪学校学习,今后一定踏实生活,不辜负您的期望。”春节里,来自贵州的一条微信成了江阴市通利帮教工作站站长谢劼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

17岁的贵州少年小张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在社会上沾染了坏习气,因打架被抓。由于小张未成年且是初犯,情节轻微,经本人同意,他被送到江阴市通利帮教工作站接受帮教。

“刚进来时,他一身毛病,不讲卫生,脾气还大。”面对小张,谢老并不着急:“帮教是润物无声的,慢慢来,总有办法。”谢劼退休之前是一名校长,对青少年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深知只有关爱才能点亮青少年的“心灯”。在他的努力下,江阴通利帮教工作站宛如一所小型寄宿学校,安全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令小张感到温暖。

在帮教工作站里,谢劼最常做的就是与孩子面对面谈心,“只有设法走到孩子心里,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心。”在交流中,他引导孩子们回顾自己误入歧途的心路历程,“每次听他们讲完自己的故事,看见他们流下悔恨的泪水,我心里就像针扎一样,更坚定了信心——一定要把他们挽救回来!”帮教工作站给孩子们安排了一套科学的学习计划,谢劼自编教材60多讲,生动地讲解了法律法规、道德礼仪等。他还请来法院、派出所的志愿者来具体分析违法案例,让孩子们能对照实例,认识自身错误,提高法治意识。每周一,谢劼都会组织孩子们开展“国旗下的宣誓”活动,让守法意识逐渐深入孩子们的心中。

“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将来都走上社会自食其力,所以培养劳动观念非常重要。”在帮教工作站,孩子们必须自己打扫房间、走廊、卫生间,整理宿舍的要求跟军人们一样严格。谢劼还给孩子们安排了一些机器操作、轴承包装等劳动,在培养他们良好生活习惯、守纪意识的同时,也让他们能学到一些技能。谢劼说:“16年里,有450多个涉罪青少年通过教育管理和关爱引导,重新出发,开启新的人生。今后我还要帮助更多像小张这样误入歧途的孩子回归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