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穆丹丹 任 苏
照片均为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学生排演锡剧《少年冯其庸之从军》。
提到红学家冯其庸,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红楼梦》和他在红学研究上的建树,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位著名的红学家身上还有一段动人的红色故事呢。前不久,一出《少年冯其庸之从军》在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摘“梅”而归——获得中国少儿戏曲最高荣誉“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奖。这出原创锡剧讲述了在亲属被日寇杀害后,少年冯其庸怀着国仇家恨渴望加入抗日队伍的故事。“能和全国各地的‘小票友’交流戏曲,并向大家介绍杰出校友冯其庸的故事,我们真的很开心。”剧中少年冯其庸的扮演者、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五(3)班的唐梓逸说。
《少年冯其庸之从军》是前洲中心小学原创锡剧《少年冯其庸》系列的第三部,唐梓逸在学长学姐们《少年冯其庸之避灾》《少年冯其庸之南瓜叶下》的精彩演绎中,了解到冯其庸读到小学五年级时,因抗战爆发而失学,可他没有就此放弃学习,每天做完农活后就醉心于读书、写字和画画。“没钱买书,他东借西借,只要能借到他就读。”这种好学的劲头让唐梓逸和小伙伴们印象非常深刻。
当得知有机会参演《少年冯其庸之从军》并扮演少年冯其庸时,唐梓逸激动得跳了起来。排练中,唐梓逸和小伙伴们进一步了解到冯爷爷早年经历抗日战争的洗礼,亲眼目睹日寇的残暴和家园的破碎。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迎接解放军渡江,随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剧中有一句话让唐梓逸印象特别深:“一切听党指挥。”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冯其庸的忠诚和担当,也反映了当时许多有志青少年的心声。“那时,冯爷爷渴望着和同乡一同上战场,却被安排在后方教书。但他并没有抱怨和懈怠,而是认认真真地做好工作,因为他知道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唐梓逸看了很多冯爷爷的访谈节目,他注意到冯爷爷在讲述自己年幼求学经历时,目光清澈而坚定。排练时,唐梓逸将这些细节融入表演中,当他在剧中说出“一切听党指挥”时,眼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份果敢和坚毅。
怀着对冯其庸爷爷的敬仰,同学们练习锡剧时也更加努力。五(3)班郑琳鈊不仅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节奏,一字一句揣摩发音的韵味,还在课余时间跑到菜场、公园,向当地的爷爷奶奶学习地道的无锡方言。两年多的付出,让他们赢得了评委的肯定和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获奖的消息传回学校,同学们都深感骄傲,校园里也掀起了一股学习冯其庸爷爷的热潮。五(3)班周圣尧在参观冯其庸学术馆后,迫不及待地与同学们分享所见所闻。新中国成立后,冯其庸被推荐到中国人民大学教书。1975年,《红楼梦》校订组成立,冯其庸任副组长。他一头钻了进去,一钻就是50年。作为红学大家,冯其庸对曹雪芹的家世、《红楼梦》的版本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在校注《红楼梦》时,坚持使用当时不被大众认可的庚辰本(《红楼梦》的一个版本,原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并开展多年研究,最后不仅证明了庚辰本的珍贵和真实,还让它成为了校注《红楼梦》的重要基础。周圣尧感慨地说:“冯爷爷在学术上像个‘侦探’,不找到确凿证据绝不放手。我们遇到难题时,也要像冯爷爷那样,勇敢地去探索,直到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