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梁思礼: 鞠躬尽瘁奠基航天伟业

梁思礼是新中国著名的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他领导和参加了我国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为中国航天工程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师夷长技,为国铸剑无怨悔

在南开中学念书时,梁思礼就目睹了学校被日本空军轰炸的惨状。看到自己挚爱的母校瞬间变成烟尘滚滚的废墟,梁思礼深知没有科技、没有国力的国家会是怎样的结局。

1941年,梁思礼赴美留学,进入有着“美国航空航天之母”“工程师的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主修无线电,后来他又学习了自动控制。在别人眼里,一旦毕业,他立刻就能进入美国的上层社会,拿到丰厚的薪酬,过上舒适的生活。但是梁思礼从未这样想,他的目标自始至终就只有一个——学习先进科技报效祖国。

毕业后,梁思礼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义无反顾回到了祖国。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梁思礼擅长的自动控制并无用武之地。但他什么工作都愿意做,甚至参与了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建设,一个人几乎承包了从设计画图、选购材料到施工验收的全部工作。在他心里,只要是为祖国服务,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从头发展,白手起家展豪情

1956年,梁思礼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明确了自己所要奉献余生的目标:研究中国人自己的导弹。

当时新中国在航空领域还是一张白纸,整个研究院只有钱学森见过真正的导弹。梁思礼手里没有任何资料和仪器设备,技术、设备、厂房这些必备条件一应俱无,甚至连研究院的成立大会都是在一个简陋的食堂中举行的。

物质条件的匮乏没有影响第一代航天战士火一般的热情。没有房屋,梁思礼和同事们就住帐篷,睡地铺;没有地方办公,他们就在大机库里工作,夏天的机库又闷又热,梁思礼和同事们一边挥汗如雨,一边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进行分析和设计。科研办公大楼每晚都灯火通明,工作人员都自发地牺牲休息时间加班研究到深夜。政委和指导员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动员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可热情似火的工作人员往往赶都赶不回去……

捷报频传,殚精竭虑缚苍龙

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验成功。可是两年之后,中程地对地导弹“东风二号”却首发失败。

梁思礼心痛万分,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带领研究组的成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仔细分析失败原因,重新修改设计。1966年10月,改进后的“东风二号”即将发射,梁思礼和同事们在头顶当量1.2万吨的原子弹的危险情况下,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进行最后的测试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出任何意外,导弹准确命中了1000千米外位于罗布泊的目标塔,震惊世界!改进后的“东风二号”导弹成为巩固我国国防的第一代战略核导弹。

在研制“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时,由于射程达8000千米,这就需要升级过去的制导方案,年届不惑的梁思礼再次临危受命,着手研发平台——计算机制导技术。

这项开创性的工作无异于在荒漠中开辟出一方沃土。受工作条件限制,工作人员只能日夜不停地靠手工穿孔纸带输入数据,运算一次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后面的总装测试时,梁思礼不顾自己的身体,50天昼夜加班,超负荷的工作直接把梁思礼累得病倒了,住进了医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全新的制导和控制方法,有效减少了集成电路的数量,大大降低了故障率,完美解决了导弹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