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古建之美》
陈从周 著

《古建之美》是建筑学家陈从周考察、研究、评价中国古建筑的文集,集中呈现了我国的古建之美,例如对苏州旧住宅、扬州的园林和住宅、恭王府等的详细考察,表达他对这一独特美学体系的认识。与前辈建筑巨擘梁思成、刘敦桢等致力于寻求古典建筑之美的一般规律相比,陈从周更关注建筑与城市,以及人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生长、休戚与共的情态脉络,或是时代律动中的参差多态。

《古建之美》中由人情及于物情,如“园宅篇”之《恭王府的建筑》:“花园的正中,是最饶山水之趣的地方,其东有一院,以短垣作围,翠竹丛生,而廊空室静,帘隐几净,多雅淡之趣。院北为戏厅,最后亘于北墙下,以山作屏者即福厅。西部有榆关、翠云岭、湖心亭诸胜。府墙外东部尚有一王府,亦宏大,醇王府所在。这些华堂丽屋,古树池石,都给我们调查者勾起了红楼旧梦。”逻辑清晰、场景饱满,而又暗含深致和理趣的布局描述,令人叫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短歌行》中的四句,陈从周将其改作朗朗上口的四句诀:“眼明心细,找到南北。绕屋三匝,有轴可依。”

陈从周长于文史资料的解读,他研究古建之美,从历史制度与风俗人物入手,查相关方志,读历代笔记,考碑刻铭文,访掌故传说。相关古建筑的地望形胜、沿革流变、兴衰历程、人物掌故,往往仅以数百字,就讲得历历如画,却又饱含韵致。如他在“寺殿篇”之《绍兴大禹陵及兰亭》,将禹陵与自然环境的因应关系交代得极尽轻灵简约,余韵不尽;如“寺殿篇”之《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代大殿》《洞庭东山的古建筑杨湾庙正殿》,横向比对江南宋元遗构,缕述建筑各部位的形制演变、年代差异、抽换痕迹,一毫不苟,绝无空疏习气,令人赞叹。

如今科学发展,学科细化,令中国传统的“泛文人”“泛艺术”社会脱胎换骨,原本诗词、书画、拍曲、造园浑成一体,方能烘托孕育出的建筑与园林审美高致迤逦而远,在这样的语境之下,陈从周以其穿越时代、融通艺林之身,重新接续起被工业时代长期割裂的社会筋脉,重构中华文人大众与中华传统建筑以及造园艺术的互动互哺,成为面向全社会的建筑与园林审美启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