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满怀希望、热爱生活的小伙子,最后变成懒惰颓废、麻木不仁的混混——这就是老舍笔下《骆驼祥子》中的人力车夫祥子。
祥子本来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他期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洋车,做一个上层的车夫。当在曹府拉车不小心摔伤主人时,他被迫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洋肉包充饥,倾注着对于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所有这些仿佛成了一首劳动者的赞歌。作者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然而,一切随着祥子美好愿望的三次破灭而发生了改变。对现实生活的绝望一点一滴地浇灭了他心中希望的火花,也同时腐蚀了他的心。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期盼和信心,从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他吃,他喝,他赌,他懒,他狡猾”,他开始憎恨拉车,厌倦拉车,最终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态度的改变。曾经的他是一个美好生活的追求者,虽没有高于常人的觉悟,但懂得反抗命运、改变低贱处境,像一匹积极坚韧的骆驼。而后来的他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祥子跑过大街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可是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将他的正直善良碾得粉碎。在旧社会的糟蹋和折磨下,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被无情揭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时代的走向是永远分离不开的,祥子的毁灭,也是时代的悲剧!
《骆驼祥子》精彩章节:
入了秋,祥子的病已不允许他再拉车,祥子的信用已丧失得赁不出车来。他作了小店的照顾主儿。夜间,有两个铜板,便可以在店中躺下。白天,他去作些只能使他喝碗粥的劳作。他不能在街上去乞讨,那么大的个子,没有人肯对他发善心。他不会在身上作些彩,去到庙会上乞钱,因为没受过传授,不晓得怎么把他身上的疮化装成动人的不幸。作贼,他也没那套本事,贼人也有团体与门路啊。只有他自己会给自己挣饭吃,没有任何别的依赖与援助。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他等着吸那最后的一口气,他是个还有口气的死鬼,个人主义是他的灵魂。这个灵魂将随着他的身体一齐烂化在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