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经过8年预研、4年建设,建在稻城亚丁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拉索”是一种怎样的探测仪器,又是如何发挥探测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屋脊上寻找宇宙粒子
目前全世界科学家观测宇宙线有三种途径。可以“上天”,用粒子探测卫星寻找;可以“下海”,在水底安装中微子望远镜;也可以“上山”,在高海拔地区搭建观测站。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地面观测,探测器规模可远大于大气层外的天基探测器。尤其在超高能量宇宙线观测方面,由于样本数量稀少,采用大规模探测器是唯一观测手段。“拉索”的任务是接住从外太空“洒”向地球的宇宙射线,科学家可借此一窥宇宙深处的未知世界,破解宇宙射线起源的谜题。
选址至关重要。要脱离大气层的束缚,就要在海拔4000至5000米的位置找一块足够大的平地,且落差不超过50米,要有公路、机场和医疗机构,要有光纤和充足的供电。所有条件综合下来,最终“拉索”选址稻城亚丁。
巨大阵列不放过任何粒子“雨滴”
“拉索”占地约1.36平方公里。这个巨大阵列的中心位置,是由按“品”字排列的三个大水池组成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面积约78000平方米;周围则紧密排列着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此外还有由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组成的望远镜阵列。
为什么要设置得这么复杂呢?
因为宇宙线粒子进入大气层后,会和大气中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产生许多次级粒子,次级粒子则继续重复同样的过程,产生新的次级粒子,如此多次重复,到达地面时就像下了一场粒子“阵雨”。
“拉索”采用四种探测技术,可全方位接收粒子“阵雨”的信息,并开展多变量精确测量。其中,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用于观测粒子“阵雨”中的次级粒子在水中产生的切伦科夫光,以期发现大量伽马射线源;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用于测量粒子“阵雨”的切伦科夫光或荧光;电磁粒子探测器阵列和缪子探测器阵列则分别测量粒子“阵雨”中的次级电磁粒子和缪子含量。
知识链接
什么是宇宙线
宇宙线以光速行进,每秒钟都在穿越我们的身体。
宇宙线像“信使”,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太阳活动等重要科学信息,从外太空来到地球。“拉索”的任务就是接住它们,把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科学家,解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的秘密。
什么是切伦科夫效应?
切伦科夫效应以发现人、苏联物理学家切伦科夫命名。宇宙线的带电粒子能量比较高,如果它们的速度超过介质中的光速,就会发生切伦科夫效应,即沿着粒子前进方向会产生一个光锥,类似于飞机超音速时发生的“音爆”现象。这一过程可在空气或水中发生,空气中发生的是大气切伦科夫光,水中产生的是水切伦科夫光。
缪子是什么?
缪子是自然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由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发现。他在研究宇宙线时发现,这种粒子在穿过磁场时弯曲的形态与已知粒子不同,它的弯曲度比电子小,却比质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