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吴大观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他毕生致力于航空发动机设计技术、试验设备建设等工作,创造了新中国多个“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逾山越海,漫漫求学路

抗日战争时期,吴大观从长沙经越南辗转至昆明,进入西南联大机械系学习。求学期间,他目睹日军战机将百姓的家园变成焦土,萌生出强烈的“航空救国”愿望,毅然从机械系转到航空系。

1942年大学毕业后,吴大观选择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厂——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工作。工作中他认识到,要想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绝不能闭门造车,要学习世界最先进的技术。1944年10月,吴大观被派往美国接受发动机制造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他乘军用飞机沿驼峰航线穿过喜马拉雅山到达巴基斯坦,又在军舰的护卫下,从印度乘船经过日军控制的南太平洋到澳大利亚……克服无数艰险后,他终于到达美国,开始学习先进的航空科技知识。在美国期间,吴大观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不仅系统学习和掌握了活塞发动机设计的全过程,还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发动机,并专攻齿轮加工技术。

从零起步,打造航空工业基础

1947年,吴大观学成回国。他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感到失望,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1948年他带着家人来到了解放区,并受到聂荣臻元帅的接见。

1949年11月,吴大观承担起筹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重任。新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一切从零起步,面对国家资金短缺、国外技术封锁、技术力量薄弱等重重困难,吴大观千方百计克服阻碍,带领年轻的发动机设计队伍,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发动机的奋斗历程。

吴大观在沈阳筹备组建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并在毫无设计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发动机的研制并试飞成功。吴大观深深体会到,研制先进发动机必须有先进的试验手段。他提出要建设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同时边做科学研究边搞基础设施建设,不遗余力地推进型号研制和基础条件建设。他主持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制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发动机设计、试验标准“八大本”,领导建立了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国、军标,为研制可靠、管用的发动机提供了技术基础。

自主研发,六十载不懈坚持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喷发-1A试制成功,并通过了20小时的试机运行,这台发动机被安装在“歼教-1”型飞机上并试飞成功。喷发-1A的研制成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是可以造飞机和发动机的。1959年9月,吴大观设计并试制的红旗2号喷气发动机成功试机运行,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之后,1969年涡喷7甲发动机试制成功,1971年我国第一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5发动机试制成功,1978年,我国第一型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6发动机试制成功。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界主张引进国外成熟发动机的声音越来越大,但吴大观坚持要自主研发。“中国必须探索出一条自主研制飞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我们在技术上将永远受制于人。我们要制造有‘中国心’的发动机!”1985年,在吴大观与其他8位专家的竭力争取下,“太行”发动机(涡扇10)成功立项。到2005年,“太行”发动机终于研制成功,我国第三代发动机由此诞生,我国航空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吴大观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蹚出了一条科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