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美德经典
王安石:兴利除弊 变革图强

知疾苦,立志变革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他自幼随父宦游南北各地,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深刻的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王安石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公元1058年,王安石给皇帝写了一份万言书。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从基层(“乡党”)选拔。他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献良策,变法强国

1067年宋神宗继位后,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次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史称“熙宁新政”。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等,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新政推行后,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但王安石推行变法损害到了官僚、大地主,还有小商人的利益,再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贤良才能大臣又遭王安石罢黜,或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4月罢去王安石相位,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王安石实际已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10月被再次罢相。

 

事未竞,名传千古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其进步思想支配,他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人言不足恤”并不是由王安石等变法派人士提出来的,而是反对派对变法派的污蔑之词,原文类似的有三句“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王安石听到这句话之后深觉其符合自己的变法主旨,遂大加宣扬。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推行新法过急,导致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虽然王安石的变法并是不完美,但他的变革思想依然受到了后世的肯定。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