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六(3)班的小发明家邓介铭同学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中国科技馆创意奖”,他是江苏省唯一一位获此奖项的学生。他的作品《便携式无线实物投影仪》在2014年“全国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小发明家是怎样炼成的?相信许多人都很好奇。特别是当同时参加科技小组学习的小伙伴因为学业或其它原因离开后,是什么让邓介铭同学坚持下来的?交流中,可以发现这与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如果说孩子的兴趣是从心里燃起的小火苗,那父母的引导和支持则会让兴趣绽放出明亮的光芒。因为“兴趣在哪里,动力就在哪里”。
大奖有你们的一半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六(3)班 邓介铭
我的家庭很平凡,没有豪宅,没有豪车,但我有特别理解我、支持我的父母。
我从幼儿园开始接触到机器人搭建。那是因为妈妈发现平时坐不住的我,玩起乐高积木时却特别专注,所以早早把我送到了老师那里学习。因为我年龄小,只能是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边玩边学。恰恰是边玩边学,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快,到了二年级,姜老师说她会的都已经教给我了,请妈妈最好重新请老师。这时候,妈妈征求了我的意见,当发现我特别爱学习机器人课程后,妈妈和爸爸走访了好几家专业机构,最终慎重地给我选择了现在的培训班,并且请求老师一对一带我上课,编制符合我特点的专门课程。就这样,我的机器人搭建与编程学习之路就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现在我还有数学等其他的文化辅导课,但机器人课仍然是我每周最最期盼的内容。
我从小就爱问为什么,妈妈说我的问题总是没完没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妈妈都经常回答不上我的问题,而且有时的问题还很奇怪和尖锐,反而能促使妈妈去深入思考呢。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也不怪我,而是夸奖我:孩子的眼光就是不一样。
我不但爱问,还爱动手改造点什么。为了鼓励我进行发明创造,妈妈给了我一个好的建议:把每天问的问题专门用个本子记下来,一段时间回头看看有没有值得动手研究的。其实我的三个小发明作品都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观察与思考中产生的。比如我设计的“多功能花洒”,就是因为妈妈开刀后手不能抬太高,洗澡产生困难而引发我的思考;“便携式无线实物投影仪”是在学校课堂中为了想多得到发言的机会而想到的点子。而能够做出成品,也是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才能做到的。为了买材料,爸爸陪我逛电子市场;为了改进作品,妈妈帮我寻找大学里相关的老师做辅导;为了验证改进效果,妈妈帮我请人做使用实验等等。
我知道,爸妈的工作也很忙,但总是抽时间完成我“交给的任务”;周围很多同学都因为进入高年级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但纠结中的爸爸妈妈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我。所以,我很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有你们真好!我获得的每一个奖章都有你们的一半。
爱他,就让他自由地飞
邓介铭家长 邓 军
儿子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孩子,语、数、外成绩不算特别优秀,但在科技方面胜出一筹,这首先是因为我们选择对了一所优秀的小学。北京东路小学是一所让孩子们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学校,学校的情智文化让每一个孩子心中的那颗种子都可以生根发芽。学校在全市率先创办的娃娃科学院更是让有科技爱好的孩子们有了学习和施展的平台。
第二,可能与我们的家庭氛围有关。儿子小时候,我们为他准备了一个很大的橱柜,益智类玩具和科普类图书应有尽有,儿子常常一琢磨就是好几个小时。后来,他慢慢开始喜欢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在他还不会写字的时候,每一次我们的长途、短途旅行回来都会让他用画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我们再帮他把口头表述的内容记录下来。
我们一直认为“兴趣在哪里,动力就在哪里”。当一个好动的孩子在搭建乐高积木时可以一动不动几个小时,我们就从幼儿园大班开始送他到外面系统学习乐高机器人,没想到这一学就是近六年。从感兴趣到钻研,从搭建到编程,从玩到参赛,一路走来,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给予支持。赛前集训,不是干到晚上十二点就是暑期一个月搭进去,我们做好后勤保障,并积极鼓励。无论输赢,我们都和孩子一起高兴快乐。
第三,与我们对儿子的充分了解有关。我们喜欢通过观察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动态和思路。他在家喜欢问“为什么”,我们也喜欢常常追问“为什么”,以此来了解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尊重和保护他的想法和梦想,甚至为他的想法实现提供尽可能做到的条件和环境。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我们陪着他一起查阅资料,帮助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给他“打下手”。
每一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给孩子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机会,多一些空间,让我们的孩子挥动翅膀,自由地飞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