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苗 苗 王庄越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他的讲话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也让广大中小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无论是亲临现场还是观看直播或视频,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祭奠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害的300000同胞,并向世界发出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呼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初一学生阮泽宇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阮家田的第五代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侄孙。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他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对于南京大屠杀,阮泽宇有着切身的感触:“年幼时就经常听长辈说起大屠杀的事。与其他小朋友不同,我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仅是为了参观,更多的是与家人一起祭奠先人。”
12月8日至12日,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园广播站连续五天播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特别节目。12日,高一(3)班的同学们在班会课上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看到相关图片,这次观看到视频,我们每个人都很震惊。”高一(3)班的崔扬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人类和平的挑衅,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对!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树立建设祖国、让国家强大的壮志!”一旁的娄雅补充道。
高一(7)班王公羽家就在南京江东门附近,公祭日当天,他不仅观看了电视上的直播,还亲眼目睹了警报拉响时的一幕——“十点钟,当警报响起时,我站在阳台上,看到楼下所有的车子都停下来鸣笛,所有的行人都驻足、低头默哀,那场面十分壮观,给人一种力量!”
用青春呼唤和平圆梦未来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12月13日的公祭仪式上,朗诵《和平宣言》的南京市第一中学77名同学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高三(7)班的潘腾之是四名领诵之一,他告诉记者:“能够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活动还是第一次,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学校、南京,更代表中国青少年,我感到非常自豪。”
让朗诵队员们兴奋不已的还有和习总书记的“近距离”接触,“他离我不超过20米,腰板笔直。能够亲耳听见习大大的教诲,我觉得自己热血沸腾,全身充满了力量。”高二(4)班张昊熠激动地说,“习大大说:‘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因为我们经历了战争的痛苦磨难,才更能体会和平的可贵,我们肩上的责任也更重大。”活动过后,潘腾之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我明年参加高考,想考播音主持专业,这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人生阅历,我希望以后成为一个在精神上能够引导大家的主持人。”
很多人并不知道,朗诵队原本是83人。高一(11)班的李悦旻是最后彩排时被刷下的6名同学之一,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能够一直参加排练已经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了。看见大家在台上朗诵,自己也在下面默默跟着朗诵,我知道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体会《和平宣言》的内涵,李悦旻看了很多资料,“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去日本,告诉日本人,我们记住的不是仇恨,我们珍视和平。”
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能够作为青少年代表亲临公祭现场并撞响“和平大钟”,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6)班的王笑奕深感荣幸,“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曾祖父的故事,“我的曾祖父俞华在1940年参加革命,1947年因沭阳安峰山事件在牢房中被国民党杀害。回老家时,我看到院子里的枣树上有一道深深的印痕,奶奶说那是当年日本兵砍的一刀,她小时候还遇到鬼子扫荡……”
“历史课上,老师讲抗日战争史时,曾告诉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经历了这次国家公祭日活动,我更加认识到历史不该尘封,苦难不容遗忘!重温历史,更觉得我们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
回家后,王笑奕又把公祭日现场的视频重温了几遍,“每看一遍,都会觉得振奋”,“曾读过一本书,名叫《苦难辉煌》,我们国家之所以历经苦难,是因为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但国家公祭日仍警醒我们要自强、要进步、要发展。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作为国家的希望,我们年轻人应当具备一种家国情怀,正如歌曲《国家》中唱的那样,‘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年轻人不应只顾着让自己的小家幸福美满,而应为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奋发图强,通过实现每一个人的梦想,为实现中国民族的强国梦而努力奋斗!”王笑奕的话语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