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沈括一生“闻异必究”

北宋学者沈括一生勤奋好学,乐于钻研。无论是身居翰林学士高位,还是被贬谪到地方任职,他总是随身携带记录簿,每当听说一些奇异的现象,就记录下来作详细的研究。

一次,沈括听闻延安百姓用“脂水”燃火,立即策马三百里深入延河峡谷。他白天采集黑色黏稠液体,夜晚在军帐中反复蒸馏实验,发现这种“脂水”燃烧时的黑烟可制墨,遂在《梦溪笔谈》中首次定名“石油”,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1074年,43岁的沈括卸任宣州知州,特意绕道浙东。他手脚并用地攀上险峰,用锤子敲击赭红色岩壁,观察层层叠叠的沉积构造。当发现山体岩石与山下平地的鹅卵石成分相同时,他恍然大悟:“此乃昔日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巍然挺立耳。”这番“流水侵蚀说”的提出,比欧洲地质学之父赫顿早了整整七百年。

晚年在梦溪园著书时,沈括仍保持着“闻异必究”的习惯。听说汴河船工用磁石指南,他立即用磁针做实验,发现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成为世界上最早记录磁偏角现象的学者。正是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让他的《梦溪笔谈》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璀璨明珠,英国学者李约瑟赞叹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