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漫步《北上》“花街”,倾听运河故事

本报记者 李 彤

通讯员 杜峰木

  上图为陆平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解运河文化。

  下图为同学们在交流研学收获。

 

随着电视剧《北上》的热播,剧中展现的江苏淮安运河文化引发人们的浓厚兴趣。3月9日,来自淮安当地中学的20余名师生,以“跟随徐则臣《北上》,研学花街百年繁华”为主题,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运河文化探索之旅。这条线路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北上》中描绘的“花街”为核心,串联起淮安戏曲博物馆、清江浦记忆馆、花街古巷与“南船北马”历史地标,让同学们在行走中触摸运河文脉,感悟城市变迁。

在运河畔的淮安戏曲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戏服、道具与多媒体展演,将淮剧、淮海戏与京剧的百年传承娓娓道来。“以前只觉得戏曲是爷爷奶奶的专属,但今天看到淮剧的《牙痕记》选段,才明白方言唱腔里藏着运河两岸的故事。”淮安浦东实验中学的王一凡感慨道。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作为南北文化交汇点,淮安的戏曲融合了吴侬软语与北方豪迈,正如大运河“兼容并蓄”的特质。

步入清江浦记忆馆,600年运河历史以蜡像、场景复原与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从明代粮船云集的码头,到民国街巷的自行车与留声机,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目睹“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繁华。“最震撼的是漕工扛粮的场景,汗水浸透的麻衣和堆积如山的粮袋,让我想到课本里‘漕运兴则国运盛’的记载。”淮安市清浦开明中学的邹卓言驻足良久。馆内“城—街—宅”的立体布局,更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运河对市井生活的塑造。

作为淮安运河少年,淮阴中学新城校区的蒋雨霏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运河文化研学了,在前不久的研学中,她还获得了《北上》作家徐则臣亲笔签名的书。踏上《北上》中“花街”的原型——清江浦区闸口街道,这条青石板铺就的窄巷,曾因明清商贾云集而店铺林立,如今仍保留着灰墙小院与老字号门楼。蒋雨霏结合小说中的段落,对比书中“刺槐树”“炊烟香味”的描写,寻找现实与文学的共鸣:“站在花街转角,我好像看到了小说里少年们奔跑的身影。原来作家笔下的烟火气,就藏在斑驳的门楣中、井水的甜味里。”

在象征淮安漕运枢纽地位的“南船北马”石碑前,淮安清浦开明中学的董兆晨说:“原来淮安不仅是交通枢纽,还是古代‘供应链’的关键节点!”讲解员以乾隆南巡“舍舟登陆”的诗句,阐释了淮安作为南北交通方式转换点的地理意义,令学子们对“运河之都”的称号有了更深的理解。

淮安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陆平教授为同学们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与分享,她说:“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运河边,走过花街,到过清江大闸,却未必知道历史遗存背后的故事,听不见运河日夜流淌的声音,这次研学给同学们补上了这一课,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