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井然有序:井田制背景下的秩序

刘玉凯

中国人的生活同井的关系十分紧密。井出现之前,我们先民的定居地多离河流不远。到了发明打井,情况就有了变化,汉代刘安《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伯益凿出水井,龙和神都腾空乘云而去。意思是有了井之后,人们不再靠神龙治水了。所以,井是人类定居的重要象征,有了井,也就能够初步安定。

由农田中的井,乃至出现“井田制”土地制度,是中国建立农业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依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水渠,土地分成“井”“田”状,古井田的规划有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面积百亩,由一人耕种。一井分为九块,各百亩。中间百亩由八户共同为公侯耕种。井田制下的土地权属于周王,诸侯没有所有权。此制始于商,盛于西周,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行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彻底瓦解崩溃。成语“井然有序”是在井田制的背景下产生的,无商不富,无农不稳,农业有了秩序,社会也就井井有条了。

现在这个成语经常用来比喻事情做得有条理、有秩序、不杂乱。

(根据商务印书馆《成语密码》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