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杨怀远: 甘当“人民的挑夫”

杨怀远是原交通部上海海运局服务员。38年中,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当人民的“挑夫”,自备120多种方便旅客的用具,肩挑小扁担,穿梭于旅客之中,为旅客排忧解难,被旅客誉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病人的护士”。1985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立志“为人民服务”

1960年,杨怀远从部队转业进入上海海运局工作。1962年,他被派到客轮上当客运服务员。这份别人眼里“低人一等”的工作,让杨怀远感到很失落。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令杨怀远思想有了转变。他将自己与雷锋对照,总结出“三个相同”和“一个不同”——年龄基本相同,都生活在相同的年代;出身基本相同,都是解放前出生的苦孩子;兵种相同,都是工程兵。不同的是,雷锋成为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而自己呢,却在工作中患得患失。

在学习雷锋精神的大会上,杨怀远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的想法,并向党组织表态,要以雷锋为终身榜样,做一个雷锋式的客运服务员。

一根扁担挑了38年

杨怀远善于观察。他发现旅客中妇孺老弱特别多,而且他们往往大包小包、肩扛手提、一步一挪走下船,下船后还要走好几里路,中间还要上台阶、过天桥,有的出港后还要赶汽车赶火车。每当此时,杨怀远总会主动上前帮助,这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能包揽几个人的行李。

但赤手空拳总觉施展不开,杨怀远想到从部队转业时带回的小扁担,决定用扁担挑。一试果然“多快好省”,事半功倍。把几人的行李拴在一起,100多斤一根扁担全搞定。这一挑,便是38年,小扁担再也没有离过肩。

从1991年到1997年,杨怀远在沪港客轮工作期间平均一个航次挑63担,6年多挑了12000多担,磨破了至少5件以上工作服。杨怀远的肩膀上两块厚厚的肉疙瘩,凸得像两个馒头,这是经年累月挑扁担磨出来的老茧。

当一个“全能型”服务员

杨怀远善于在实际中探索服务工作的规律,然后“对症下药”。他总结“七个方面观察旅客”:一看年龄体质,二听讲啥方言,三看服装打扮,四看携带物品,五看同行旅伴,六看精神状态,七看活动情况。认真观察就能提供精准服务,把关爱送到旅客的心坎上。

语言是交流感情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工具。杨怀远自学方言、哑语、手语,还有英语——这个当初26个字母只认识4个的服务员,竟掌握了英语基本会话。

几十年下来,小时候没读过一天书的杨怀远掌握了航海、地理、气象、民俗、医药、烹饪等各种知识,并独创了一套语言服务和心理服务学,出版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讲点服务学》。杨怀远还自制120多种便民用具,亲手制作方便旅客的“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旅客遇到困难,基本都能解决了。

在条件最差的五等客舱做服务员时,杨怀远为旅客修鞋子、修拉链、修小车、蒸馒头、送饭,帮病患洗疮口,给幼儿洗尿布、制作小摇篮,为半大的孩子制作母子铺……他独创的“杨氏服务学”,打破了规定的工作界限、时间界限,跨越了服务界限,连接了情感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