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李保国:太行山“新愚公”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也是我国知名的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他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力作为、无私奉献,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扶贫攻坚和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在服务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被誉为“太行山愚公”。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李保国“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他又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最见不得老百姓穷

李保国出生在新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他很早就懂得太行山区农民的无助和无奈:连续的干旱会让麦苗一天天枯萎,一场大雨又会让全年的收成化为泡影。在考取河北林业专业学校后,李保国认识到,只有治理好太行山的水土流失,农民才会有更好的收成。

1983年3月,李保国响应河北省“开发太行山”的号召,作为第一批知识分子进入缺水少土、一贫如洗的小山村,准备在这里挥洒自己的热血。“我来晚了!”看着村里贫瘠的土地和干枯的果树,李保国感到深深的自责。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洛阳高核桃”“平山苹果”“宁夏苹果”,打开李保国手机通讯录,看到的是这样的命名,还有其他三百多个不同的名字。这些都是来求助李保国的素不相识的农民,李保国将他们的电话存入通讯录,以便随时指导。

李保国始终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孩子,他最见不得的事,就是老百姓生活穷困。许多乡镇、村庄都留下了他奔忙的身影,也见证了这位林业专家的责任和担当。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当村民们听说这个新来的干部要搞什么“科学种植”时,第一反应都是反对。在这片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土地上,村民世世代代都在石头缝里刨生活,想要在山上栽果树,无疑是天方夜谭。

李保国不这样认为,他决定从板栗树和苹果树入手,一步步摸索如何在山上栽树。他借来大量专业书籍,石板屋中、煤油灯下,漫漫长夜里,一点点摸索着大山的脾气,决心开发出适合太行山地区的板栗和苹果栽培技术。

有了丰富的理论储备,是时候对村里种植的树木进行改革了。李保国采用双枝更新法:每年砍去一些老树枝,促进新树枝的萌发,达到果树逐年更新的效果。村民担心李保国会毁掉自己的果树,担心这个城里人半途而废,于是李保国提出由自己承担所有亏损。当年九月,李保国负责的果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成,金灿灿的果实点燃了村民致富的热情。

只有这点成就可不够,想要果树产量高,离不开土壤肥力的保持,李保国想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办法。从此,清晨的大山上、沟壑间,多了一个用脚丈量土地的人。一段时间后,槽型梯田开凿出来,彻底打破了太行山水土流失的怪圈。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在带领农村致富的同时,李保国还承担了河北农业大学的教学任务,白天上山下地,晚上修改论文。据一个博士生回忆,他在傍晚五六点将论文发到李老师的邮箱,凌晨四点就收到了修改意见。而那一晚,李保国还批改了另外两个学生的论文。每一个研究生入学之前,李保国都会给他们制定严格的三年学习任务,并且随时抽查,谁没有按时完成,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

不仅是对自己的学生,李保国也将自己的知识无条件传授给农民,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区,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有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上百个,受益群众达10万多人。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图回报、不计得失,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保持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