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周 洁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走进无锡市天一第三实验小学六(8)班,一面面精美的蚕丝团扇窗映入眼帘,春日桃花扇、夏日荷花扇、秋日菊花扇、冬日梅花扇……尽显东方韵味。这些精美的蚕丝团扇全都出自六(8)班同学之手。
学校围绕“蚕桑文化”,开展了养蚕、刺绣、寻访丝绸纺织企业等活动。所有活动中,张雨涵最喜欢的是制作团扇,刚开始绣扇面时,细细的绣线在她手里总不听话,“蚕丝扇面上布满了不规则的小孔洞,绣花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落针处。”在老师指点下,她加厚扇面并用笔事先在扇面打草稿,果然好了很多。可几次活动后,她又觉得刺绣很枯燥,“是老师用蚕宝宝化茧成蛾的故事鼓励我坚持下去,现在每当遇到困难时,一看到自己的团扇作品,我就倍受鼓舞。”
随着桑蚕文化活动的开展,同学们被蚕宝宝勤劳、奉献的精神所打动,还排演了原创儿童剧《小蚕宝,大宝贝》,并登上街道文艺节目展演的舞台。“蚕丝可以制衣物和被子,蚕宝宝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带给我们无限温暖,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学习它勤恳劳作的精神。”小蚕宝的扮演者陈俊逸说道。排练时,陈俊逸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当老师指出他的目光飘忽不定、表情不够自然时,他不仅在日常排练时注意改正,周末也会在家对着镜子练习。在他和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演出大获成功。“这次表演让我明白只要咬定目标并付出努力,就可以取得进步。”故事中,小蚕宝为自己没有才艺而自卑,但一次小猴子的意外受伤,让它发现了蚕丝的“隐藏技能”,成为大家公认的“大宝贝”。这一情节引起了张恬昕的共鸣。在剧中,张恬昕扮演能歌善舞的小蝴蝶,“实际上我一点舞蹈功底都没有!”她不断给自己鼓气,认真练习。演出那天,她专注表演,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次活动让我明白,遇到事情要大胆尝试,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新学期,同学们与“小蚕宝”的故事还在继续,相信在它的陪伴下,大家一定能收获更多的成长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