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社会“大课堂”,思政“接地气”
本报记者 朱 雯

图为荆川小学的同学在检测临期牛奶的细菌含量。


图为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二(7)中队的队员们和杨德亮叔叔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行走式课堂、云端思政课、田间思政课……全省各中小学把思政教学“主渠道”和育人“主阵地”紧密结合,把“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增添思政课的“含金量”和“闪光点”,让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行走式思政课,沉浸体验“有滋有味”

去纪念馆开启一场“研学之旅”、到企业深度体验科技创新的魅力……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助力青少年丰富阅历和知识,锤炼心性和品行。

5月5日至6日,南通中学高二西藏班组织“探索魔都 筑梦中国—红色之旅+”思政研学活动。在上海的钱学森图书馆,高二(2)班曲尼美多和同学们开启了寻“宝”活动,从一组数字、一张合影、一把计算尺中追寻钱学森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和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争做追梦人,在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通过参观中共一大会址,高二(2)班旦增旺姆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对党组织更加向往了,“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的家乡西藏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在党的领导下,西藏飞速发展,“利好政策的加持,大批驻藏干部、援藏教师的加入,为西藏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展注入活力,我们家也搬进了新小区。”旦增旺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坚实如磐。将来,旦增旺姆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田间思政课,脚沾泥土“更接地气”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需要涵养劳动品质、培养劳动精神。把“思政课堂”同“劳动课堂”相结合,积极开展劳动实践,让思政课散发“泥土香”、充盈“汗水味”,也更加“接地气”。

前不久,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二(7)中队的队员们来到位于大卓云塘曹庄村的“杨修林桃园”,寻访桃园负责人杨德亮叔叔。在杨叔叔的讲述中,同学们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杨修林爷爷在翻阅报纸时发现桃子是“稀罕物”,于是大胆决定“种桃改变生活”。然而,种桃致富路并不好走,“杨爷爷为了垦荒种桃,用坏了三十多把锄头,他还把家安在了桃园里。一开始桃树无花粉不结果,杨爷爷就把桃树全部砍掉重新栽。”吕可馨感叹:“几经波折,杨爷爷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还赢得了‘种桃大王’的称号!”随着时代发展,桃园不仅追求“量”,更注重“质”。5年前,“桃二代”杨德亮叔叔刚接手桃园,就将400棵树龄长、生长慢的桃树全部砍掉,“当时许多人都不理解,父亲更是心疼这些给他带来过荣誉的桃树。”顶着压力,杨叔叔改变种植模式,在桃园里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加大行距、起高垄,重新种上了200多棵新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新桃树一年后就达到了以前三年的生长量。他还紧跟潮流办起农家乐,每到桃子丰收的季节,来采摘桃子的游客络绎不绝。吕可薇觉得杨叔叔的创新精神很值得学习,“发展农业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新农村建设得更好!”

回到学校,陈语涵给校园农场里的大蒜动了个小“手术”,“杨叔叔说农作物种得太密了反而长不好,于是我给大蒜间了苗,现在的大蒜长势喜人。”吕可馨被杨爷爷吃苦耐劳的精神打动,“我要勇敢接受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

研学回来,高二(2)班旦增央吉学习更加努力了,“行走的思政课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有了更多思考。”纪念馆里,一枚无名英雄留下的勋章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枚勋章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不怕牺牲、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缩影。虽然它已不再鲜艳,但其中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芒。”勋章点燃了旦增央吉的“英雄梦”,“我长大以后想成为一名老师,用知识改变偏远地区孩子们的命运。”

云端思政课,网上研学“新奇有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政课不再局限于小小的一方天地。云端思政课打破时空限制,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实现立体化教学,拓展了课堂内涵,提升了课堂效率。

“航天人是怎样工作的?问天实验舱长什么样?”在常州市荆川小学刘洋中队,思政教师张钰为全校同学带来的思政直播课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没有航天员的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埋头苦干,就没有航天事业的苦尽甘来。”六(3)班戴安琪和小伙伴们通过视频跟随张老师一起了解了载人航天背后的故事,她对课上老师介绍的毛细效应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放学回家,戴安琪再一次打开思政课的网址,和爸爸一起按照直播课上张老师的讲解,开展了地球环境下的同主题实验。“‘云端’思政课随时随地都可以上,在家还能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特别方便。”这种上课方式大大激发了戴安琪探索科学新知的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上“买东西的学问”这一节内容让六(3)班杨熠印象深刻。周末,他特地走访超市了解临期食品的售卖状态,还电话采访医生对于临期食品的看法、到实验室观察临期牛奶里的细菌含量……做完这一系列准备后,他和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家的书桌前,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开启了“模拟听证会”。在主持人的组织下,作为“消费者”代表,杨熠陈述了自己在线下超市了解到的临期食品现状,并建议超市将临期食品放在显著位置,贴上标签。这场“专家”“居民”“律师”等各界人士济济一堂的视频听证会,让六(3)班袁希润感到新奇有趣,“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懂得了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全省中小学校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同学们在身临其境中进行体验,搭建“小课堂”和“大社会”的互通桥梁,不断创新思政课形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思政教育走进青少年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