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运河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五(4)班 王子涵
谈到西游记,大家一定会想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孙悟空。火眼金睛的他可会七十二变呢!他曾经闹过天宫,搅过东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斩妖除魔、饱经风霜、拯救百姓,最后终于取得了真经,修成正果。
今天老师说要把孙悟空请到教室里,同学们满怀好奇的“啊”了一声,教室里顿时纷纷议论起来,同学们交头接耳。“什么?刘老师可以召唤孙悟空吗?莫非刘老师有呼风唤雨、手眼通天的本领?”我激动又紧张。这时只见老师从包里掏出了一个纸袋子,又从纸袋子里夹出一张纸,纸上印了一个孙悟空,老师将这位孙悟空放入一个装有半杯酒精的杯子里,那酒精味十分浓,老师问:“在杯子里点火,孙悟空会烧着吗?”我想,应该会吧。
老师点燃了酒精,只见一朵蓝色小火苗冲了上来,像一棵小草在风中随风摇摆。渐渐地,小火苗开始变大了,成为一束火焰,杯口已被占领了,火焰忽上忽下,忽急忽缓,忽大忽小,火焰上方是深橙色的,中间呈蓝色,到了下面,几乎无色了,燃烧的火焰如同跳动的音符。火越烧越旺,原来仅有的蓝色也已变成了橙色,火肆无忌惮地烧着,我望着杯子,有点担心:火已经烧了好长一会了,杯子应该很热吧,“孙悟空”可是一张纸,会不会烧死?
半小时终于过去,同学们一看,沉在酒精下面的孙悟空安然无恙,毫发无损。“呀,孙悟空竟然没事!”孙悟空的一双火眼金睛好似真的在闪闪发光,他眯着眼睛,踏着筋斗云,好似在说:“切,就凭这么小的火还想烧死我,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哈哈,俺老孙天不怕地不怕,这点火是在给我做汗蒸罢了。”
老师可能在想:我就不信还烧不死你了。他又点燃了酒精,这次火苗沿着杯边烧二周,一会儿又蔓延到了杯子的正中央。杯子烧了近一小时了,杯体应该很热,我忐忑不安地想:杯子会不会爆炸?
酒精烧完了,火灭了,我想:火已经烧到孙悟空了,估计烧得灰飞烟灭了吧。可一看,孙悟空紧紧粘在了杯底,那双眼睛笑得更弯了,好似在嬉皮笑脸地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酒真香!”
唉!为什么孙悟空不会被烧死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老师解释:酒精是易燃物,只要达到70摄氏度就会燃烧,而纸需达到130摄氏度才能燃烧。“火烧孙悟空”,让我学到了一种科学知识。
猴年新春,我们推荐一则“孙悟空”。
这篇小学生作文,记叙一堂“科学实验”课,尽管带有“科普”的味道,却写得生动鲜活、形象逼真、悬念诱人、情节跳动,是一篇颇佳的叙事文。作者观察细致,对酒精火焰的描写出神入化(绝非夸张),足见有良好的写作功底。至于纸上的“孙悟空”,也被作者写出了“灵气”,这是在艺术想像中与“灵猴”默契神交的结果。想像,总是诗意的翅膀。
谜底,在文末揭示,说明一切真知均来自实践,就像孙悟空护师取经那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本文顺乎自然地含茹和彰显了以上人生哲理,虽未形之于议论性言辞,却已经水到渠成、呼之即出。我历来主张记叙文应当少发议论,甚至不发议论,一切皆寓于形象之中,此文正合吾意。
不禁联想到一位高中生的优秀议论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它阐明了王子涵同学《火烧孙悟空》蕴含的意念:“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担惊受怕,朝发夕至,取回佛经。可有道是‘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着孙悟空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佛从人间来,惟有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才能换来‘佛’之超脱尘世的感悟,贻养后人。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师徒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
一篇小学生的记叙文,一段高中生的议论文,相辅相成,生动地告诉我们:记叙文应当怎么写,议论文应当怎么写!
于此,我把丙申春节发给亲友们的贺岁诗附上:“新春迎大圣,抵掌话西游。妙谛先赠汝,真经不二流!”顺祝本专栏小读者勤于实践,开拓视野,获取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