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园 通讯员 杨晓红 曹琳君 李春宝
小时候,从放寒假开始,我们就憧憬着过年——全家总动员大扫除,贴福字贴对联,三代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为了守岁而跟瞌睡作“斗争”……春节是各种仪式交汇的舞台,而这些仪式也教会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尊重他人、热爱生活!
别让“年味”越来越淡
春节伴随着千百种滋味,鞭炮的硝烟味、喷香的饺子味……而这些我们曾经最熟悉、最向往的年味,如今却变得越来越淡,同时淡出的还有礼节、礼仪等。
南京市赤壁路小学五(3)班的刘瑞琦说,2015年在山西老家过年,特别难忘。就拿贴对联来说,那时是跟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请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写对联,然后跟奶奶一起熬上一锅浆糊来贴对联。而今年在南京过年,对联是在楼下便利店买的,用透明胶贴起来的。虽然简单方便,但刘瑞琦却感到有些无趣,因为缺少了对老先生的敬意和对奶奶的感恩。
去年腊八节时,赤壁路小学五(3)班卢佳蕊的外婆就立下规定:年夜饭必须在家吃。除夕前几天,卢佳蕊跟着外婆准备做年夜饭的食材,不管冷菜、热菜,还是包子、馒头,全部“家庭制造”。除夕夜,全家人还一同包饺子,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很快摆满了桌子。外婆吃得眼眶都红了,说:“好久没这么浓的年味了,以后咱每年都这样过吧!”卢佳蕊第一个答应外婆。
不要坐得很近,离得很远
如今的年夜饭,不少人虽坐在家人身边,但眼睛和心思却离不开那块小小的屏幕……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4)班的周丽婷是在爷爷奶奶家吃的年夜饭,可这顿年夜饭却是在手机的“呼唤声”中度过的,这边表弟刚拿起手机,那边大姑就埋怨自己运气差“只抢到三毛钱”,刚消停几分钟,妈妈又美滋滋地宣布自己成了“手气最佳”……爷爷叹了口气,走到阳台上,周丽赶忙去陪着,爷爷苦涩地一笑,说:“现在的年轻人呐,手机才是他们的亲人。”
“过年打几个电话给不能见面的亲人,拜个年、叙叙旧,这太应该了,但我觉得迷恋手机会阻碍亲人间的交流,让家中的气氛‘降温’。”南京市江东门小学四(1)班的朱彤为自家的年夜饭点赞,她说,吃饭前,大家都像约好了似的把手机留在茶几上,决不让“不速之客”耽误团聚的时光。
“仪式感”也须常态化
早晨,跟爸妈互道早安,开启美好一天;出门前,给爸妈一个拥抱,说声“再见”……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
南京市江东门小学四(1)班的袁翔说:“每天早晨上学前和晚上临睡前,我都会跟爸妈说一句‘我爱你们,你们辛苦啦!’这不是矫情,而是我对爸妈最真诚的爱与感谢。”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4)班的张亲晨说,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陪他一同守岁,直到新年钟声敲响时,互道祝福和晚安后才入睡。每年过生日,妈妈都不忘给他订蛋糕,亲手做一桌他爱吃的晚餐;每周六,全家人都会一起吃晚餐,讲讲一周的见闻和收获,聊聊下一周的打算。下周,既有妇女节,又有妈妈的生日,张亲晨准备大显身手,在周六给妈妈献上一顿爱的晚餐。他说:“这些‘仪式’并不复杂,但传递给我们的温暖却会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