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栖息于池塘、湖泊等平静水面的蛙相比,溪流蛙的声音听起来更简单,声音更高,其原因是这更有助于蛙类在噪音环境中进行交流。
有研究认为,动物的鸣声信号会向着有利于在其所处环境中高效传播的方向进化。在封闭的森林中,频率低且持续时间长的鸣声可以传播得更远;而在开阔的森林中,重复率高且频率变化明显的鸣声具有更优的传播效率,所以这些特征会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不断强化。
噪音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常见的噪音包括非生物噪音(风、雨、流水等引起的噪音)和生物噪音(相同物种和其他物种的合唱等)。动物在声音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噪声的干扰。在噪音大的环境中,蛙的鸣叫声会向高频率演化,声音频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更加简单。相反,在噪音小的环境中,蛙的鸣声频率相对较低,声音频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相对复杂。
可见,溪边蛙的“高嗓门”是适应环境进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