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育龄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医生”,今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白求恩引领走上从医路
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38年,16岁的他投笔从戎,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日。他本想拿枪上阵杀敌,不料却被安排成为一名卫生员。
1939年,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一次,辛育龄在工作中手臂被划伤,白求恩亲自为他缝合了伤口。这位勇敢、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给辛育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励着他从此走上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1940年,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期,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然而解放区遭遇封锁,药品短缺,辛育龄便上山采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给战士服用,还研制成功一种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7年后,辛育龄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抗美援朝开始后,辛育龄又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救治伤员。
我国胸外科事业开拓者
1951年,辛育龄被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5年后学成回国,带回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他选择进入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
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大量的重症晚期肺结核,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的病人治疗束手无策,病人最终往往窒息性死亡。辛育龄经过仔细研究,创新推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治疗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病人,均获得成功。双腔插管麻醉法也在国内得以推广,为胸腔外科扩大适应症和保障手术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1954年到2004,50年间,辛育龄领导完成胸外科手术15000余例。当年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胸外科,为在全国推广胸外科技术,辛育龄牵头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从1958年到1980年,培训班共为全国培养出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为了支持各省市胸外科的顺利发展,辛育龄经常亲赴各地教授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有40余家医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建成的。
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辛育龄的从医风格,深受白求恩的影响,在专业领域,他极为认真。
医院胸外科至今还有一个传统:当手术台上打开病人的胸腔后,医生要小心翼翼地触碰和保护暴露出的肺脏,避免因操作粗糙造成淤青等伤害。温柔的手法能减轻对内脏的伤害,让患者康复得更快、更好。这种看不见的用心,是辛育龄留下的好传统。
辛育龄一直坚持工作,直到82岁,他还在亲自主刀肺切除手术。由于年事已高,辛育龄的手已经有些发抖了,但是只要上了手术台,剥离血管、结扎血管的时候,手就不会有一丁点儿抖动。
和白求恩一样,在涉及专业问题时,他对身边人的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对学生说,一针一线,牵系的是病人的生命安危和家庭幸福。由于长年从事高强度的手术工作,辛育龄落下了腰疾,随着年事渐长,他最终退出一线。科室中的年轻人虽不常接触他,但都是听着他的故事成长起来的,对他有着特殊的亲切感。
辛育龄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