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一是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五十多年来,他带领医学团队,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中,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因此荣获“七一勋章”。
开拓高原病研究新领域
1950年10月,吴天一参军入伍,并被分配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学医。1958年,他被分配到青海工作,开始了多年高原的“骑马问诊”。
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很多高原病患者被当作普通肺炎、肺充血症治疗。1978年,吴天一与同事共同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1979年至1992年,他主持了历时10余年、覆盖10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
高原医学研究必须要去高、偏、远的地方,不落下一户一人,才能准确掌握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于是,吴天一骑着马,赶着驮满仪器的牦牛,深入牧区的帐篷做高原病普查。他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医学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他提出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作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为高原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学防治造就医学奇迹
在建设青藏铁路的5年中,吴天一作为铁道部高原医学专家组组长,带头制定了一系列劳动保护和高原病防治措施,建立了全面科学的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并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入科普手册,送到每个筑路工人手中。
吴天一亲自带领科研医疗队上山指导工作,研究开发以藏药为主的红景天等致适应剂,提出“三高三低”急救措施,使急性高原病发病率由青藏公路建设初期的9.8%降至1%以下。
吴天一的研究不但保障了青藏铁路的顺利建设,而且创造了14万劳动大军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作4年无一例因急性高原病死亡的世界医学奇迹。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年逾古稀的吴天一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连夜带领医疗队奔赴灾区。他日夜奋战在救灾一线。白天,他奔波于各大救援点,指导并参与高原肺水肿病人的抢救;夜间,辗转于各医疗队,讲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识,尽全力拯救群众生命、保障人民健康。
奋不顾身的“高原好曼巴”
全身14处骨折、双眼白内障、耳朵鼓膜被击穿……吴天一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扎根高原从医五十多年,默默守护着青藏高原的万千生命。
吴天一在下乡途中曾经历过多次车祸。最严重的一次他多处肋骨骨折、髌骨粉碎性骨折、胫腓骨骨折。至今,他腿部还有一根十几厘米长的钢板。
高原长期的紫外线辐射让吴天一的双眼患上严重的白内障。术后,他没有休息片刻,立即投入到实验中。左眼工作,右眼就戴着眼罩休息;累了,再把眼罩换到左眼上……
在进行高低压实验氧舱模拟实验时,吴天一主动承担第一次实验的风险,进入实验舱。由于缺乏经验,舱内气压迅速下降,他的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但他也由此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吴天一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了数万名牧民群众,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