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玫莹
通讯员 王立均
划线、挖坑、栽苗、浇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走进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了一次具有特别意义的劳动活动。这次同学们种下的1000株20余种小秧苗的“身份”可不一般,它们是基地4月22日从北京航天科技集团神舟绿棚航天育种基地运回的太空苗!
什么是太空苗?带着疑问,同学们聆听了楚州实小教育集团副总校长咸高军的“科普”。“原来,我们这次要种的小秧苗去太空旅行过呢!”四(2)班张璟灏从咸副总校长的介绍中得知,航天育种又称作太空育种,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将种子接回地球进行培育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其中运用到的返回式卫星技术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拥有,我们的祖国真了不起!”
“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让小秧苗进行太空旅行呢?”四(11)班朱芷彤对太空育种的实际意义颇为好奇。听了介绍,她了解到太空育种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太空育种的变异率也比普通诱变育种高出3至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了许多。“听说一株太空玉米秆上能结出六七根玉米,而太空西瓜的含糖量更高……原来,太空育种不仅是在进行科学实验,它也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如此看来,让小秧苗进行一次太空旅行意义非同寻常。”了解了小秧苗的来历后,朱芷彤更加珍视手中的小秧苗了。在种植园中,大家跟随基地教官将小秧苗栽进土地里,忙得热火朝天。“土要挖到一指深,埋好小苗后再把土堆成丘状,压实,浇水……”平时跟着爸爸做“小果农”,让朱芷彤对种植很有经验,“希望我们种下的太空苗能够快快昂起头,全都移栽成功!”
种完太空苗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基地的航天科技馆。“淮安号”恩来星卫星控制中心、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动机及整流罩残骸、太空宇航服……基地的航天设备模型点燃了同学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令四(5)班吕研瑾最感兴趣的是“淮安号”恩来星卫星,“这颗卫星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工程的创始者、推动者,我们家乡的伟人周恩来总理而研制的,它还是首颗有我们中小学生参与研制的卫星呢!”一直以来,吕研瑾都很崇拜搭乘太空飞船、探索未知太空的航天员,更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十分崇敬,“参观航天科技馆,亲手种下太空苗,让我对太空更加向往了。我要用载人航天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上图为同学们种植太空苗。
下图为同学们参观航天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