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雕琢青竹 打磨心境

本报记者 宁 靖  通讯员 江莉倩

“姿势要正,背挺起来,精神专注在竹片上……”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七(3)班的孙梦婷手握刻刀,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她手中的竹片被铲去部分竹皮,露出内里的竹肌,以此在竹面雕刻出约一毫米厚的轻薄立体图案——这就是与梳篦、乱针绣齐名的“常州三宝”之一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使用的是经过劈砍、水煮、暴晒后的毛竹。从竹笋长到能用于雕刻,至少需要六年时间,因此,同学们对待竹片都格外珍惜。“刻刀在竹片上‘行走’,力道要均匀。不可急于求成,慢工才能出细活。”每次社团课,七(3)班的周俊翔都在心中这样默默叮嘱自己。在勾完线稿的竹片上铲除多余竹皮,露出刻画的图案,这一步被称为“铲底”,“正如老师所说,刀要像蚕宝宝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啃食。”周俊翔的铲底工作正在小心翼翼地进行,他的竹刻作品上,“书香”二字逐渐变得清晰。

社团指导老师、留青竹刻名家林媛英认为,留青竹刻非一日之功,而这个过程也在培养同学们为人处世平和自然的心态。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事还是学习上的难题,沉下心来揣摩钻研,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七(4)班的陶宏扬深有体会:“在平时生活中,我是个‘急性子’,但一件留青竹刻作品不是一两堂课时间就能完成的,我要尽量‘放慢脚步’,静下心来雕琢。完成竹刻作品的过程也是一次意志力的磨炼。”喜爱上留青竹刻后,陶宏扬在家闲暇时也会“灵感涌现”地尝试创作,“竹刻于我来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这是常州的瑰宝,在咱们青少年手上应该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