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让阅读养成你的人格!』
——听南京大学高研院院长周宪伯伯和同学们聊聊读书那些事儿

本报记者 周 琳

 

你读过原版的四大名著吗?几年前,《红楼梦》位列“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排行榜”第一名的调查结果,让长江学者、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周宪伯伯十分诧异,他连续在媒体上呼吁大家重视阅读,其中对我们青少年阅读习性的养成尤为关心。4月23日是江苏省第四个“全民阅读日”,在“全民阅读日”来临之际,《关心下一代周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周宪伯伯,请他在这个散发着浓浓书香的时节和同学们来聊一聊读书的那些事儿——

 

多一些无功利阅读

“你今天读书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必定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校园里,我们每天都会主动或是被动地读一些书,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读书充满了“实用性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学考试而读,出于自己的兴趣看的书少之又少。这一现状让周伯伯十分忧心。他建议同学们进行一些“无功利阅读”,“阅读可以选择各种书籍,而且面要广,要杂,只要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去读一读。”

周伯伯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文革时期,虽有很强烈的读书渴望,但受当时不少书被封禁的限制,想读却没有书读,“那时我看过一些没头没尾的外国小说,虽然完全不知道作者是谁、书名是什么,但仍然喜爱读。”从那时起,周伯伯就养成了“杂食性”的阅读习性。大学期间,改革开放使图书资源变得丰富起来,大家读书如饥似渴,一摞一摞地从图书馆捧回想看的书细细品读,直到深夜。“有什么就读什么是当时读书最大的特点。”直到现在,周伯伯还保持着这种“杂食性”的阅读习性。

周伯伯觉得学校和家长在这方面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学校整体让学生围绕着考试来阅读,这显然会扭曲阅读。而家长如果只是为孩子买些考试复习的图书,也会限制或扼杀孩子的阅读乐趣。”周伯伯认为,亲子阅读也许是家长引导孩子阅读的好方式,“如果每天全家都有戒网时间,用来和孩子一起静心读书,培育他们一生受用的孤独静思习性,是非常有益的。”

 

亲近纸质阅读

阅读是有趣的,我们可以用想象还原场景,在静默的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但现在很多人使用听书软件、看相关电视剧来替代读纸质原著。“阅读载体和形式的数字化和电子化,的确给我们的阅读带来许多便捷。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青少年。我概括今天电子阅读的五个特点是‘快’‘短’‘浅’‘泛’‘碎’。”周伯伯对这样的阅读方式有着自己的担忧,“这类阅读严格说来是‘二手阅读’,接受的是一种精心安排的‘消化过’的食物。典型的读书是‘默读’或‘静读’,它让人进入一种沉思冥想的状态,让人进入更深的思考层面。当读书变成听书时,我想这些特征可能都不复存在了,至少变成另一种样态了。”

随着电子阅读的盛行,获取阅读资源变得非常容易且成本很低,我们感受不到书籍“沉甸甸”的分量,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注意力模式——“超级注意力”。“它促使我们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于一个文本的阅读,而是不停跳转于各种信息之间,什么有刺激性就看什么,分心成为阅读最大的问题。”

根据全民阅读报告统计,电子阅读已经超过了纸质书籍的阅读,周伯伯表示,这虽然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但隐含在背后的问题却没人提及。“我建议中小学开展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并作出对电子阅读的限制和规定。”周伯伯鼓励同学们多读纸质书籍,“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时期,一切均未定型,过多接触电子阅读可能弊大于利,减少电子阅读才能避免‘超级注意力’。”

 

珍惜青少年时代的阅读时光

“阅读是让人成为有志向、有修养、有品位和有胸怀的人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也是人文教育的宗旨。”周伯伯认为读书的意义首先是让人变得有知识,青少年时代的学习除了师长教诲之外,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其次,读书还可以拓展人生经验,获取人生智慧。一般来说,知识可以教授,智慧则很难教会,但读书是获取人生智慧的有效路径。

在周伯伯看来,青少年时代的阅读是人生成长的关键一环。“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阅读习性养成期,而良好的阅读习性可以让人一辈子受用。”周伯伯解释说,“没有好的阅读习性,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阅读的取向,有了自由时间也不会去读书,而是去打游戏看电视了。我们中华民族是对世界阅读文化有重要贡献的民族,从纸张发明到活字印刷,这与印刷文明相伴而生的阅读传统需要我们继承和进一步弘扬。”

在青少年时期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形成自己的阅读书单、收集自己的个人藏书,这对青少年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周伯伯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一个人一生没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个人藏书,随波逐流地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件可悲的事。学校可以让学生晒晒自己的书单、秀秀自己的藏书,鼓励多样化和有趣味的个人阅读。”

古人“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热爱阅读的精神需要我们继承,上下五千年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弘扬。周伯伯寄语全省青少年,“亲近阅读,热爱阅读,让阅读养成你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