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王进喜: “铁人精神”激励后人

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代表,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为摘帽子,立志为国采油

1950年春,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艰苦的野外钻井生产,铸就了王进喜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石油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血液。外国人给旧中国扣上了“贫油”的帽子,全国解放后,虽然李四光等地质学家从理论上认定中国有较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要进行钻探和开采仍是难而又难。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石油年产量达三亿吨,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不过100万吨。

一次到北京出差,王进喜很奇怪公共汽车顶上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包袱”,同事告诉他,首都的汽油不够用,很多汽车不得不改烧煤气。汽车上背的那个大“包袱”,就是“煤气包”。

听完之后王进喜就沉默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同时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竟然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就沉甸甸地压在了王进喜心头,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动力之源,也成为他后半生为石油而战的精神动力。

为抢时间,徒手搭起井架

1960年,东北石油大会战开始了。王进喜随钻井队到达黑龙江。一下火车,王进喜就急切地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

钻机终于运到了,可是吊车不够用,60多吨重的钻机怎样才能从火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没有吊车,我们就靠自己的力量卸车,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弄到井场上去!”在王进喜带领下,大家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从早上七点到凌晨一点,终于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又足足用了三天三夜,硬是把钻机搬运到井场,将40多米高的井架立在了辽阔的荒原上。

井架立起来后,由于水管线还没有接通,缺少打井用水。王进喜说:“我们就是端水也要保证开钻。”东北荒原上的水泡子还没有化冻,王进喜就用镐头砸出一个大窟窿,然后带领大家用水桶、脸盆、水壶运水。经过一天一夜的苦干,他们硬是端了50多吨水,保证了第一口井顺利开钻。

为保钻井,以身搅拌泥浆

在一次作业中,王进喜的右腿被钻杆砸伤了,可就在这时,一台钻井突然发生了可怕的井喷。如果不迅速制伏井喷,井毁人亡在所难免。

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果断地压井。王进喜和工人们研究决定加水泥来提高泥浆比重,可没有搅拌机,水泥加进去与黄土不能有效融合,比重还是不够,压不住势如火山的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把拐杖一扔,纵身跳进泥浆池,带头用身体搅拌泥浆。腿上伤口的剧痛使他每移动一步都很吃力,可是王进喜全然不顾,他手脚并用,把自己当成了水泥搅拌机。

王进喜和战友们用身体整整搅拌了三个多小时,手上、脸上,凡是露出皮肉的地方,都被火碱烧起了一个又一个大水泡。井喷终于被压住了,钻机作业恢复了正常。当大家把王进喜从泥浆池里拽上来时,他的腿已经疼得不能动了,一下子跌倒在地上……

从1960年6月1日大庆运出第一批原油,到三年之后石油会战结束,中国结束了用“洋油”的时代,基本实现自给。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创业者们,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我国的头号大油田——大庆油田,攀上了当时世界钻井业的巅峰,为中华民族争了光。